脑卒中康复护理常规

三、脑卒中康复护理常规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指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的损害。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两大类。

(一)主要功能障碍

1.运动障碍:是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多表现为一侧肢体的瘫痪,即偏瘫。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一般经过弛缓期、痉挛期和恢复期3个时期。

2.感觉障碍:多与运动障碍部位相同,少数表现不同。一般表现为浅感觉(痛觉、触觉、温度觉)、深感觉(本体感觉)及复合感觉的障碍。还包括视觉、听觉及味觉等特殊感觉的障碍。

3.共济障碍:是四肢协调动作与行走时的身体平衡发生障碍,又称共济失调。常见的有大脑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和共济失调性偏瘫。

4.言语障碍:

(1)失语症:是因脑损害引起语言能力受损或丧失,表现为听、说、读、写的障碍,患者无意识障碍,发音器官功能正常。

(2)构音障碍:是因脑损害引起发音器官的肌力减退、协调不良或肌张力改变导致的语音形成障碍,表现为发音不准、语调及语速异常等。

5.认知障碍:有多种形式,包括意识障碍、智力障碍、记忆障碍、失认症及失用症等。

6.心理障碍:指人的内心、思想、精神和感情等心理活动发生障碍。常见的有:

(1)抑郁心理:表现为情绪低落、脑力迟钝、记忆力减退、失眠、自责和食欲差等。

(2)焦躁心理:表现为烦躁、易怒、固执、多疑等。

(3)情感障碍:表现为不能以正常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紧张或情绪激动时,可有哭泣或呆笑。

7.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指一个人独立生活必须每天进行的、最基本的、一系列的身体动作或活动,即衣、食、住、行及个人卫生等基本动作和技巧。

8.肩部功能障碍:偏瘫患者常并发肩部功能障碍,包括肩关节不全脱位和肩手综合征。

(1)肩关节不全脱位:极常见,若将上肢下垂,患者可感肩部不适或疼痛;若将上肢被动托起,疼痛或不适立即减轻。

(2)肩手综合征:表现为单侧肩、手痛,手部肿胀、皮温上升,手下垂时更明显,手指活动受限。常发生于脑卒中后1~3个月。

(二)康复护理评估

1.一般情况:了解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情况、生命体征、精神、营养、皮肤、疾病史、家族史、过敏史等。

2.专科护理评估:对患者的运动、感觉、认知、言语等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功能性残障程度。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按照脑卒中后各期(软瘫期、痉挛期、相对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状况,一般采用Brunnstrom6阶段评估法。

(三)康复护理措施

1.偏瘫的康复护理:

(1)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在不影响病情恶化的前提下应早期介入。

1)良肢位摆放:良肢位,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体位。可选用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仰卧位,每2h更换一次体位。

2)被动运动:患者若意识清楚,当天可开始被动运动,有意识障碍者待意识清楚后1~2d开始,特殊情况者由康复师视病情决定开始时间,一般每日2~3次,活动顺序是先做健侧,后做患侧,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活动时,一手固定关节近端,另一手扶托带动远端,动作要轻柔、缓慢、平稳,避免引起疼痛,活动要在关节活动范围内进行,对关节活动范围已有明显受限者,可先做关节周围肌肉、肌腱的拍打、按摩及松动等。

(2)软瘫期:指发病1~3周内(脑出血2~3周,脑梗死1周左右),患者意识清楚或有轻度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平稳,但肌力、肌张力均很低。

1)翻身训练:伸肘摆动翻身法:双手十指交叉,患手拇指压在健手拇指的上方,伸肘,屈膝;先将伸握双手摆向健侧,再反向摆向患侧,利用摆动惯性向患侧翻身。如翻向健侧,则摆动方向相反。健侧翻身法:屈肘,健手前臂托住病肘;健腿插入患腿下方;旋转身体,同时以健腿搬动患腿、健肘搬动患肘翻向健侧。

2)床上移动:偏瘫患者床上移动法为健足伸向患足后方,健腿抬起患腿向左(右)移动,健足和肩支撑臀部并移动,健腿、臀部为支点,移动头、肩部。

3)桥式运动:患者呈仰卧位,帮助患者双腿屈曲,让患者抬高臀部并保持平衡,防止骨盆向健侧旋转。

4)坐位训练:从30°开始抬高床头,逐步过渡到60°,直至最后90°坐位。床边坐起训练:先将患手放于胸前,健足插入患腿下,然后健手拉住床沿协助翻身,同时用健腿将患腿带至床沿,用健手扶床将上半身抬起,最后伸肘用手支撑坐起。

5)坐位平衡训练:左右平衡训练:患者取坐位,护士坐于其患侧,一手放在患侧腋下,一手放在其健侧腰部,嘱患者头部保持正直,将重心移向患侧,再逐渐移向健侧,来回进行。前后平衡训练:患者在护士的协助下,将身体向前或后倾斜,然后慢慢恢复中立位,反复训练。

(3)痉挛期:一般在软瘫期2~3周后开始,持续3个月左右。

1)抑制上肢屈肌痉挛:卧床时患者握手上举上肢,使患侧肩胛骨向前,患肘伸直。使患侧肩胛骨充分前伸,然后活动手臂至手触到支持面,保持伸肘。坐位时患者将患肘伸直,手指伸展分开,撑于椅面上,然后将身体重心缓慢移至患侧。患者坐在桌子前,交叉握双手,前臂伸于桌上。患者向偏瘫侧倾斜,推压患侧臂呈旋后位,直至拇指被压到桌面上,保持前臂能旋后。

2)抑制下肢伸肌痉挛:患者仰卧,双手交叉握在一起,用双臂环抱屈曲的双膝。把膝拉向胸部,同时抬头。然后稍伸髋,直至肘伸直,肩被充分拉向前。然后再重复该运动。

3)立位及站立平衡训练:以健手支撑床边坐起,然后用健手握住患侧的手,前举并弯腰将身体前倾,利用重心的前移、抬臀而引体起立。然后对患者依次进行扶持站立、平衡杠间站立、徒手站立训练。

4)步行训练:训练时必须有护士在旁守护并协助,护士站在偏瘫侧,一手握住患手,使掌心向前,另一手从患侧腋下穿出置于胸前,手背靠在胸前处,与患者一起缓缓向前步行。患者还必须抬头向前看,尽量保持身体的平衡。

5)上、下楼梯训练:偏瘫患者上下楼梯训练应遵照健足先上、患足先下的原则。

(4)相对恢复期:

1)改善手功能训练:患手反复进行放开、抓物和取物品训练。可充分利用打字、弹琴、编织等活动进行训练。

2)改善步态训练:加强站立平衡、屈膝和踝背屈训练。

(5)后遗症期:

1)进行维持功能的各项训练。

2)指导正确使用辅助器具,如手杖、步行器、轮椅等。

3)加强健侧的训练,以增强其代偿能力。

2.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的康复护理: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包括进食、穿脱衣裤鞋袜、个人卫生等。

(1)饮食训练:在确认无咀嚼及吞咽功能障碍的情况下进行,选择较重或底部带吸盘的容器,需要使用自助器具时应在进食前准备好,以便使用。如果偏瘫为利手侧的,可进行利手交换训练。

(2)衣物穿脱训练:选择宽松、透气性好,易于穿脱的衣、裤、鞋、袜。穿时,先患侧后健侧;脱时,先健侧后患侧。训练时应有人在旁守护,以免出现意外情况。

(3)个人卫生动作:指导患者使用辅助器具,如改良后的牙刷、杯子、梳子等。单手拧毛巾即将毛巾套在水龙头上,用健手拉住毛巾的尾端,向一个方向转动,直至不流水。洗澡时通常用淋浴方式,患者坐在椅上冲洗,健手持毛巾擦前面,用带长柄的海绵刷擦洗后背。

3.言语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1)对于完全失语且伴认知能力低的患者,与其对话时应配合手势、展示形象图片或实物等,促进理解。

(2)尽量采用简单回答的提问方式,不能回答时引导其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回答。

(3)与失语症患者交谈时,说话速度要慢。语言简练、通俗、易懂,遇到不懂时,应不变化地重复原来的话。

(4)加强日常的语言训练(口形训练、听理解训练、口语表达、阅读理解、书写训练等),鼓励患者开口说话,及时给予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

4.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吞咽功能训练的内容包括面肌、咀嚼肌、舌肌等功能的训练,咽反射训练,吞咽动作练习及摄食训练等,可配合吞咽治疗仪或针灸治疗。

5.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1)记忆的训练:需要长期反复进行,练习从简单到复杂,或将整个练习分解为若干个部分进行,成功后再逐步整合。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常用的方法有:视觉记忆法、地图作业法、辅助物记忆法等。

(2)注意力训练:①排列数字:给出3个数字卡片,让患者从小到大排好,然后每次再给一张卡片,让患者按大小顺序插入其间。②问题的处理:给出一个简单问题,让患者说出如何处理,如喝水:将水倒入水杯与在柜子里取出水杯,谁先谁后。逐渐到复杂的问题。③分类训练:给患者一张写有10个物品的清单,告知属于2类(如食品、衣物),让其进行分类,如不能完成可以帮助。

6.心理障碍的康复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能促进有效沟通;运用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从认识上进行重新调整,消除诱因,建立正常的情绪反应模式;给予患者安慰、鼓励与积极暗示。

7.常见并发症的康复护理:

(1)肩关节半脱位:早期的良肢位摆放,同时鼓励患者经常用健手帮助患臂做充分的上举活动,保持肩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2)肩手综合征:早期应保持正确的坐卧姿势,避免长时间处于手下垂位;加强患臂的被动和主动运动,以防关节挛缩;对患肢进行理疗,如超声波、磁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