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十五、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有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一)评估要点

1.病史:有无气道阻塞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哮喘、肺栓塞、肺水肿、严重肺结核等;有无胸廓与胸膜病变,如胸外伤造成的连枷胸、胸廓畸形、广泛胸膜增厚、气胸等;有无神经肌肉病变,如脑血管疾病、脊髓高位损伤、重症肌无力等。

2.身体评估: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咳嗽、咳痰情况、呼吸困难程度,有无窒息先兆。

3.辅助检查:

(1)动脉血气分析:PaO2<60mmHg,伴或不伴PaCO2>50mmHg。

(2)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胸部CT和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等可协助分析呼吸衰竭的原因。

(3)肺功能检查:通过肺功能检查能判断通气功能障碍的性质(阻塞性、限制性和混合型)及是否合并换气功能障碍,并对障碍程度进行判断。

(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于明确大气道情况和取得病理学证据具有重要意义。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因活动会增加耗氧量,故对明显低氧血症患者,应限制活动量,病情轻或病情好转者,可适量活动,以活动后不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增快为宜。帮助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有利于改善呼吸状态。对呼吸困难明显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

2.饮食:根据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糖、易消化饮食,如鱼、蛋类、汤粥类等,水肿患者适当限制水、钠摄入。对不能进食或昏迷患者,应给予鼻饲或静脉营养治疗。

3.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定时翻身、按摩,必要时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的发生;做好留置导尿管的护理,预防泌尿系统感染;昏迷、高热等患者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加强安全管理,防坠床,痰多黏稠、咳痰乏力者防痰堵窒息。

4.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SPO2等变化,及时追查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2)严密观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情况,观察有无窒息先兆、肺性脑病的发生,如明显的缺氧、发绀、胸闷、烦躁、大汗淋漓、两眼凝视、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神志昏迷等。

(3)严密观察有无心律失常、休克、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5.专科护理:

(1)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鼓励多饮水,痰液不易咳出者按医嘱每日2~3次超声雾化吸入,每次10~15min;危重患者每2~3h翻身拍背1次,帮助排痰;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加强气道湿化,按需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遵医嘱合理氧疗,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呼吸。

6.按医嘱使用各种药物并观察疗效及副作用,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对烦躁不安、夜间失眠患者慎用镇静药,以防引起呼吸抑制。

7.按医嘱正确留取各项标本如痰液、大小便标本并及时送检。

8.心理护理:呼吸衰竭患者因呼吸困难、预感病情危重,常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应多了解和关心患者的心理状况,特别是建立人工气道和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应经常巡视,让患者说出或写出引起焦虑的原因,指导患者应用放松、分散注意力和引导性想象技术,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三)健康教育

1.增强体质,避免诱因:指导患者合理安排饮食,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尽量减少与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少去或不去人群拥挤的地方,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教会患者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方法,如冷水洗脸等耐寒训练。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嘱戒烟,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诱因。

2.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咳痰及呼吸功能训练,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呼吸操等。

3.用药指导:出院时应将使用药物的剂量、用法和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家属,指导其遵医嘱用药。对于出院后仍需吸氧的患者,教会其家庭氧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积极治疗原有呼吸系统疾病,如有不适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