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护理常规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按病因可分为血栓形成性和栓塞性两大类。临床上将局部脑缺血症状在24h以内完全缓解者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持续24h以上而经过一定时间消失者称可逆性缺血性脑损害,缺血症状持续24h不消失者称局限性脑梗死或脑梗死。
(一)评估要点
1.病史:发病时间、频率、持续时间及症状等。
2.身体评估:
(1)生命体征的变化。
(2)皮肤黏膜情况、肢体活动情况。
(3)饮食及大小便情况。
3.辅助检查:CT或MRI检查少数病例可见脑内有小的梗死灶或缺血灶。
(二)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活动与休息:嘱患者卧床休息,取平卧或头稍低位。原则上不限制活动,应鼓励患者早日离床活动,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头部禁用冰袋,以免影响脑部血液供应。
(2)饮食:鼓励能吞咽的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选择软饭、半流质或糊状的黏稠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谷类、鱼类和豆类,使能量的摄入和需要达到平衡,避免粗糙、干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每天总热量在6300kJ(1500kcal)左右。吞咽困难、不能进食时给予营养支持,遵医嘱胃管鼻饲,并做好留置胃管的护理。
(3)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急躁心理和悲观情绪,积极开展各种综合治疗康复措施,辅助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智力训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回归社会。
(4)将日常用品和呼叫器置于患者健侧随手可及处,做好生活护理及口腔、皮肤护理,保持衣物、床单位清洁、干燥,定时翻身,预防压疮,禁用热水袋,防止烫伤。
2.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观察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再次出现偏瘫或原有症状加重时,应观察是否继发新的梗塞灶及合并颅内出血,同时应观察全身情况;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患者定时气管内滴药或气道灌洗,必要时予雾化吸入,及时吸痰,防止痰块堵塞引起窒息。
(3)保持大小便通畅,3d内未解大便或大便次数增多者,通知医生给予处理。脑梗死面积较大或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者,遵医嘱给予吸氧。
3.用药护理:护士应耐心解释各类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用药。
(1)使用溶栓抗凝药物时应严格把握药物剂量,密切观察意识和血压变化,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监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观察有无皮肤及消化道出血倾向如黑便、牙龈出血、皮肤青紫、瘀斑等。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头痛、急性血压增高、恶心或呕吐,应考虑是否并发颅内出血,立即停用溶栓、抗凝药物,协助紧急头颅CT检查。同时还要观察有无栓子脱落引起的小栓塞,如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可引起腹痛,下肢静脉栓塞时可出现皮肤肿胀、发红及肢体疼痛、功能障碍,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静脉应用扩血管药物时,应缓慢滴注,注意有无血压的改变。
4.预防并发症:
(1)卧床患者做好预防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护理。给予气垫床,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定时翻身拍背,注意保暖,防止烫伤。
(2)昏迷、禁食、鼻饲患者每日行口腔护理2次以上,预防口腔感染。
(3)眼睑闭合不全者,注意保护角膜,给予四环素眼膏及无菌湿纱布覆盖。
(4)留置导尿管者,保持引流通畅,每日会阴抹洗2次,及时更换引流袋,注意无菌操作,预防泌尿系感染。
5.特殊护理:昏迷患者注意观察神志变化,谵妄、神志不清合并精神症状的患者应加护栏,必要时给予约束。鼓励能吞咽的患者进食,少量多餐,给患者提供充足的进餐时间,以利于充分咀嚼;如有食物滞留口内,鼓励患者用舌部运动将食物后送,便于吞咽;进食后应保持坐位30~60min,防止食物反流。病情允许者鼻饲后保持半卧位,避免搬动患者或可能引起误吸的操作。
(三)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和康复指导: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基本病因、主要危险因素和危害,告知本病的早期症状和就诊时机,掌握本病的康复治疗知识与自我护理方法。偏瘫康复和语言康复都需要较长的时间,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坚持锻炼,增强自我照顾的能力。
2.日常生活指导:
(1)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适当运动(如慢跑、散步等,每日30min以上),合理休息和娱乐,多参加朋友聚会和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日常生活不要依赖家人,尽量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2)起床、坐起或低头系鞋带等体位变换时动作宜缓慢,转头不宜过猛过急,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平日外出时有人陪伴,防止跌倒。
(3)气候变化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3.特殊用药指导:如溶栓药物可能出现出血迹象,应用扩血管药物时,体位变化宜慢,以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4.预防复发:遵医嘱正确服用降压、降糖和降脂药物;定期门诊检查,动态了解血压、血糖、血脂变化和心脏功能情况;预防并发症和脑卒中复发。当患者出现头晕、头痛、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讲话吐词不清或进食呛咳、发热、外伤时,家属应及时协助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