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内吸引

二十四、气道内吸引

(一)评估要点

1.患者病情、意识、生命体征、合作程度、双肺呼吸音、口腔及鼻腔有无损伤。

2.痰液的颜色、性质、量。

3.呼吸机参数设置情况,负压吸引装置、操作环境及用物准备情况。

(二)护理措施

1.经口咽、鼻腔吸痰法:

(1)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吸痰的目的、方法及可能引起的不适,如恶心、咳嗽、呕吐等,取得患者配合。

(2)痰液黏稠的患者,可先行雾化吸入治疗或叩击。

(3)将患者头偏向操作者一侧,患者胸前铺无菌巾。

(4)调节负压。根据患者痰液黏稠度和年龄调节负压,成人调至-400~-300mmHg,儿童负压调至-300~-250mmHg。防止负压过大引起呼吸道黏膜损伤。

(5)用无菌技术打开吸痰管。

(6)戴无菌手套,持吸痰管的手必须保持无菌,另一只手保持清洁。

(7)一手持负压连接管端,一手持吸痰管,试吸生理盐水,润滑吸痰管前端,检查吸痰管是否通畅。

(8)嘱清醒患者张口,昏迷患者根据情况使用开口器、压舌板等工具协助张口。

(9)一手折叠吸痰管末端,另一只手持吸痰管前端,将吸痰管从患者口腔一侧插入10~15cm进入咽部,遇阻力后退0.5~1cm。

(10)一手持吸痰管左右轻轻旋转,边吸边自深部向上提拉,通过负压吸引吸尽分泌物。吸痰动作要轻柔,每次吸痰时间<15s。

(11)注意观察患者面色、生命体征变化及耐受情况,必要时停止吸痰。

(12)观察痰液颜色、性状、量。

(13)更换吸痰管,吸净鼻腔痰液。

(14)断开吸痰管,用生理盐水将负压连接管冲洗干净,关闭吸引装置。

(15)检查口、鼻腔黏膜有无破损。

(16)脱手套,洗手,听诊双肺呼吸音。

(17)协助患者清洁面部,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18)记录吸痰时间、痰液颜色、性状、量。

(19)垃圾分类处理。

2.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内吸痰:

(1)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吸痰的目的、方法,取得患者配合。

(2)痰液黏稠的患者,必要时先行雾化吸入治疗或叩击。

(3)调节呼吸机100%纯氧2min,以减轻因吸痰导致的低氧血症和肺不张。

(4)患者胸前铺无菌巾。

(5)调节负压,成人负压调节为-400~-300mmHg,儿童负压调节为-300~-250mmHg。

(6)用无菌技术打开吸痰管。

(7)戴无菌手套,持吸痰管的手必须保持无菌,另一只手保持清洁。

(8)一手持负压连接管端,一手持吸痰管,试吸生理盐水,润滑吸痰管前端,检查吸痰管是否通畅。

(9)断开给氧装置或呼吸机管路,呼吸机管路置于无菌巾上。

(10)一只手折叠吸痰管末端,不带负压将吸痰管插入人工气道,遇到阻力时,将吸痰管后退0.5~1cm,以免吸痰管尖端损伤气管黏膜。

(11)松开吸痰管末端,一手持吸痰管左右轻轻旋转,边吸边自深部向上提拉,通过负压吸引吸尽分泌物。吸痰动作要轻柔,每次吸痰时间<15s。

(12)吸痰时注意观察患者面色、生命体征变化及有无呼吸窘迫,必要时停止吸痰,观察痰液颜色、性状、量。

(13)如一次未吸尽,可隔3~5min后更换吸痰管再次吸引,如此反复,直至痰液吸尽。

(14)连接吸氧装置或呼吸机,若病情允许,鼓励患者深呼吸。

(15)调节呼吸机100%纯氧2min。

(16)吸尽口腔、鼻腔分泌物。

(17)关闭负压吸引装置。

(18)脱手套,洗手,听诊双肺呼吸音。

(19)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20)垃圾分类处理,记录。

(三)健康教育

1.吸痰过程中,鼓励并指导患者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咳痰。

2.根据患者病情指导呼吸功能训练。

3.加强功能锻练,增强体力。

4.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