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护理常规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部位主要限于大肠的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病情轻重不一,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多见于20~40岁。
(一)评估要点
1.病史:是否有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病史,是否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2.身体评估:
(1)全身情况:中、重度患者活动期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高热。重症患者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等表现。
(2)肠外表现:本病可伴有一系列肠外表现,需要评估患者是否有口腔黏膜溃疡、结节性红斑、外周关节炎、坏疽性脓皮病、虹膜睫状体炎等。
3.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可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活动期白细胞计数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是活动期的标志;重症患者可有血清白蛋白下降。
(2)大便检查:肉眼观察有黏液脓血,显微镜可见脓细胞和红细胞,急性发作期可见巨噬细胞。
(3)自身抗体检测:血中外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和抗酿酒酵母抗体分别为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相对特异性抗体,这两种抗体的检测有助于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4)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病变肠黏膜并进行活检。内镜下可见病变黏膜充血和水肿,粗糙呈颗粒状,质脆易出血;黏膜上有多发性浅溃疡,散在分布,也可以融合,表面附有脓性分泌物;也可见假息肉形成,结肠袋变钝或者消失。
(5)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见黏膜粗乱或者有颗粒状改变,也可多发小龛影或小的充盈缺失。
(二)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急性发作和危重患者卧床休息,病情较轻者适当休息。
(2)饮食:指导患者食用质软、易消化、少纤维、富含营养的无刺激性食物,如冬瓜、黄瓜、白菜、豆类、鱼、蒸蛋等;病重者禁食,使肠道休息,以利于减轻炎症控制症状,可选择胃肠外营养。
(3)连续便血和腹泻时,注意预防感染及做好肛周皮肤的护理。
2.病情观察:
(1)观察腹痛情况及腹泻次数,粪便性状、颜色、量和全身情况。
(2)准确记录出入水量。
(3)重型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并发中毒性肠扩张、结肠穿孔和急性腹膜炎症状时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3.用药护理:
(1)服用柳氮磺吡啶(SASP)时,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等,应指导患者餐后服药,多饮水。
(2)服用糖皮质激素者,注意激素不可随意减量、停药,应防止反跳现象的发生。
(3)使用免疫抑制药可出现骨髓抑制现象,应注意监测白细胞计数等。
4.心理护理: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焦虑及恐惧情绪,加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5.灌肠护理:行保留灌肠前,嘱患者排尽大小便,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10cm左右,使药液不易溢出,灌肠速度宜缓慢。
(三)健康教育
1.合理休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复发常见诱因,如精神刺激、过度劳累、饮食失调、感染、擅自减药与停药。
2.按时服药,规律饮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本病一般呈慢性过程,但预后较好,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提供良好的家庭及社会支持。
4.定期复诊,如有腹泻、腹痛、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随时复查。发生腹痛加剧或出现黏液脓血便次数增多时,应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