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用冷术
(一)评估要点
患者的病情、年龄、皮肤及感知情况。
(二)护理措施
1.冰袋的使用:
(1)检查冰袋有无破损,冰袋夹子能否夹紧。
(2)将冰块用布袋装起,用木槌敲成核桃大小,放入脸盆内用冷水冲去冰块棱角。
(3)用勺子将冰块装入冰袋至1/2满,排气后夹紧袋口,用毛巾擦干冰袋外的水迹,倒提冰袋,检查无漏水后装入布套内。
(4)携用物至床旁,向患者解释使用冰袋的目的和方法,将冰袋放置在所需部位,当高热降温时冰袋置于前额、头顶部或体表大血管分布处。根据不同目的,掌握使用时间:用于治疗,不超过30min;用于降温,1h后测量体温,当体温降至38℃以下,可取下冰袋。
(5)冰块融化后及时更换。
(6)使用期间随时观察用冷效果及反应,一旦发现患者局部皮肤发紫、有麻木感,应立即停止使用冰袋,防止冻伤。
(7)用毕,整理床单位,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将冰袋内的水倒空,倒挂晾干后向袋内吹入少量空气,夹紧袋口,存放于阴凉处,布套洗净备用。
(8)洗手,记录使用部位、时间、效果、反应;降温后的体温应记录在护理记录单及体温单上。
2.冷湿敷:
(1)帮助患者取适当卧位,暴露患处,下垫一次性中单或治疗巾,必要时用隔帘或屏风遮挡。用棉签在受敷部位涂上薄层凡士林(涂凡士林范围大于冷敷面积以保护皮肤),上盖一层纱布。
(2)将敷布置于冰水内浸透,再用敷钳将敷布拧至不滴水、抖开,敷于患处;高热患者降温敷于前额部位。
(3)每3~5min更换一次敷布。
(4)一般冷湿敷时间为15~20min;用于降温时,则于冷湿敷1h后测量体温,降至38℃以下,停用。
(5)冷敷完毕,撤去敷料,擦去凡士林,用干毛巾擦干皮肤,整理床单位。
(6)洗手,记录冷敷的部位、时间、效果、患者反应;降温后的体温记录在护理记录单及体温单上。
3.乙醇擦浴:
(1)治疗碗内盛25%~35%乙醇溶液200mL,携用物至床旁,向患者解释目的及过程,用隔帘或屏风遮挡患者。
(2)置冰袋于患者头部,以帮助降温;足底放热水袋,促进下肢血管扩张,利于散热。
(3)协助脱衣,垫浴巾。将小毛巾浸入乙醇溶液内,再拧至半干,缠于手上成手套状,以离心方向边擦边按摩;从近侧颈部开始,沿手臂外侧擦至手背,再从腋下沿手臂内侧擦至手心,重复数次;擦拭完毕,用浴巾擦干皮肤;更换小毛巾,同法擦拭对侧。腋窝和肘窝等有大血管经过的浅表处,应多擦拭片刻,以促进散热。
(4)协助患者侧卧,露出背部,更换小毛巾,以同样手法从颈部向下擦拭全背,再用浴巾擦干皮肤,更换上衣,协助患者仰卧。
(5)协助患者脱去近侧裤腿,露出下肢,自其髂骨处沿其腿外侧擦至足背,再自腹股沟沿腿内侧擦至内踝,再自股下经腘窝擦至足跟,重复数次。腹股沟和腘窝处多擦拭片刻。擦拭完毕,用浴巾擦干皮肤;更换小毛巾,同法擦拭对侧,全部擦拭完毕更换裤子。
(6)全程擦浴时间应控制在20min内,注意保护隐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患者出现寒战、面色苍白、脉搏和呼吸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擦浴,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7)擦浴完毕,整理床单位,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8)洗手,记录擦浴时间及患者反应;擦浴后1h测量体温,记录在护理记录单及体温单上;如果体温降至39℃以下,应取下头部冰袋。
4.温水擦浴:
水温控制在32℃~34℃,其步骤同乙醇擦浴。
(三)健康教育
1.告知患者用冷术的使用目的,包括:降低体温、减轻局部出血或止血、控制炎症扩散、减轻组织肿胀和疼痛。
2.使用过程中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及全身反应,如有不适及时通知医生。
3.告知患者以下情况禁止用冷:局部血液循环明显不良、慢性炎症或深部有化脓性病灶、对冷过敏者、心脏病患者、昏迷者、感觉异常及体质虚弱者;禁忌用冷部位包括枕后、耳郭、阴囊处、心前区、腹部、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