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康复护理常规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狭窄、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一)主要功能障碍
1.心血管功能障碍:患者因长期体力活动减少,心血管系统适应性降低,通过适当的运动训练能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功能。
2.呼吸功能障碍:冠心病直接的全身表现是缺氧的症状,即胸闷、气短,与循环功能不良有关。而长期心血管功能障碍可导致肺循环功能障碍,使肺血管和肺泡气体交换的效率降低,吸氧能力下降诱发或加重缺氧症状。
3.全身运动耐力减退:冠心病和缺乏运动均导致机体吸氧能力减退、肌肉萎缩和氧化代谢能力降低,从而限制了全身运动耐力。
4.代谢功能障碍:缺乏运动可导致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血脂及糖代谢的障碍。表现为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5.行为障碍:冠心病患者往往伴有不良生活习惯、心理障碍等,也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治疗的重要因素。
(二)康复护理评估
1.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体重、职业、工作环境、家庭情况等。是否有冠心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血脂病史。是否吸烟,包括吸烟的量及持续的时间。
2.专科护理评估:对患者进行心脏功能评估的方法有运动试验、动态心电图监护及超声心电图检查等,仍以分级运动试验最常用,可供在平时心电图无明显改变的患者,通过暂时增加心肌负荷及氧消耗量,在心电图上出现心肌缺血表现,多采用分级运动的平板和踏车运动试验。
3.心理社会评估:患者因有心脏功能障碍,会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因此会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对身体康复有直接影响。要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及康复的认知程度、心理状态、家庭的支持程度。
(三)康复护理措施
根据冠心病康复治疗的特征,国际上将康复治疗分为3期:
Ⅰ期:指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住院期康复,冠状动脉分流术(CABG)或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后早期康复也属于此列。发达国家此期已经缩短到3~7d。
Ⅱ期:指患者出院开始,至病情稳定性完全建立为止,时间为5~6周。由于急性阶段缩短,Ⅱ期的时间也趋向于逐渐缩短。
Ⅲ期:指病情处于较长期稳定状态或Ⅱ期过程结束的冠心病患者,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性心绞痛及隐匿性冠心病。PTCA或CABG后的康复也属于此期。康复程序一般为2~3个月,自我锻炼应该持续终生。有人将终生维持的锻炼列为第Ⅳ期。
1.Ⅰ、Ⅱ期康复:主要逐步恢复一般日常生活能力,包括上下肢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坐椅子、室内步行、床上或床边个人卫生活动,轻度家务劳动、娱乐活动等。
(1)活动:一般从床上的肢体活动开始,先活动远端肢体的小关节,做抗阻力活动可以捏皮球或拉皮筋等。洗脸、刷牙、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活动也可早期进行。训练时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活动量,采用能量节约策略,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和体力消耗。避免举重、攀高等剧烈活动。
(2)呼吸训练:主要指腹式呼吸,要点是在吸气时腹部隆起,让膈肌尽量下降;呼气时腹部收缩,把肺的气体尽量排出。呼气与吸气间要均匀连贯。
(3)坐位训练:应该从第1d就开始。开始时将床头抬高,把枕头或被子放在背后,这样有依托,坐的能量消耗与卧位相同,但心脏负荷实际上低于卧位,因上身直立体位使回心血量减少,同时射血阻力降低。慢慢让患者逐步过渡到无依托独立坐。
(4)步行训练:从床边站立开始过渡到床边步行,以便在疲劳或不适时及时上床休息。
(5)大便:患者务必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应使用通便剂。患者腹泻时也需要注意严密观察,因为过分的肠道活动可以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心律失常或心电不稳。提倡坐位解大便。
(6)上下楼:可以缓慢上下楼,上楼必须保持非常缓慢的速度,一般每上一级台阶可以稍作休息,以保证没有任何症状。
(7)娱乐:可进行有轻微体力活动的娱乐,但要避免气喘和疲劳。如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
2.Ⅲ期康复:巩固Ⅰ、Ⅱ期康复成果,控制危险因素,改善或提高体力活动能力和心血管功能,恢复发病前的生活和工作。运动形式主要是有氧运动,如步行、登山、游泳、骑自行车、中国传统拳操等。
3.性功能康复:指导患者进行适宜的性活动,有助于患者恢复身心健康。中年夫妇一次性生活耗氧量相当于登一层楼梯或一次轻快的散步,最大心脏负担的持续时间不超过15s。对于心肌梗死无合并症的患者,如果能耐受心率为110~120次/min的运动,而不出现心绞痛或严重呼吸困难,就可以恢复性生活。教育患者采用放松姿势和方式,避免大量进食后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