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疾病护理常规

十二、心包疾病护理常规

心包疾病是心包因细菌、病毒、自身免疫、物理、化学因素而发生急性反应和渗液以及心包粘连、增厚、缩窄、钙化等慢性病变。临床上以急性心包炎和慢性缩窄性心包炎为最常见。

(一)评估要点

1.病史:有无风湿热、结核、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史。

2.身体评估:生命体征变化、有无胸闷、胸痛、劳力性呼吸困难、奇脉、干咳、嘶哑及吞咽困难等症状;有无面色苍白、末梢发绀、脉搏快、呼吸加快等心包填塞征。

3.辅助检查:

(1)生化检查:取决于原发病。感染者常有白细胞增加、血沉增快等炎症反应。

(2)X线检查:对渗出性心包炎有一定价值,可见心脏阴影向两侧增大,心脏搏动减弱或消失。

(3)心电图:急性心包炎常规导联(除aVR外)普遍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下,一至数天后,ST段回到基线,出现T波低平及倒置,持续数周至数月后T波逐渐恢复正常,常有窦性心动过速。缩窄性心包炎心电图中有QRS低电压、T波低平或倒置。

(4)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心包积液简单易行,迅速可靠。对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价值较低,均为非特异性表现。

(5)其他:磁共振显像、心包穿刺、心导管检查。

(二)护理措施

1.体位:根据病情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如半卧位或坐位使膈肌下降利于呼吸。心脏压塞的患者往往被迫采取前倾坐位,为患者提供可以依靠的床上小桌,使患者舒适,协助患者满足生活自理需要。

2.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有水肿时给予低盐饮食,个别有严重腹水而利尿效果不佳者应给予无盐饮食。

3.日常护理:根据患者缺氧程度调节氧流量,观察用氧效果。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注意病室的温度和湿度,避免患者受凉,以免发生呼吸道感染而加重呼吸困难。患者衣着宽松,以免妨碍胸廓运动。遵医嘱用药,控制输液速度,以免加重心脏负荷。

4.病情观察:

(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2)患者如果有疼痛,应遵医嘱及时给予止痛药物;积极治疗原发病。

(3)患者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应协助患者采取半卧位或前倾坐位,吸氧,控制输液速度,做好心包穿刺或切开引流术的准备。

5.用药护理:根据病因使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如结核性心包炎主要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感染性心包炎主要使用抗生素等。以上治疗需遵医嘱准确、及时给药,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6.心理护理:心包疾病患者因病情重、病程长、治疗费用高而易产生焦虑、消极心理,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及早发现心理问题,并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三)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告诉患者或家属疾病病因及正确治疗的重要性。对缩窄性心包炎的患者应讲明心包剥离术的重要性,解除其思想顾虑,尽量接受手术治疗。

2.日常生活指导:鼓励病情稳定者参加力所能及的运动及社交活动,症状明显者应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受凉,防止呼吸道感染。

3.用药指导:坚持足够疗程的药物治疗,勿擅自停药,防止复发。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4.预防复发:定期看门诊,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