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护理常规
人工心脏起搏是由起搏器(脉冲发生器)发放一定形式的脉冲电流,通过起搏电极传到心肌,局部心肌被兴奋并向周围传导,最终使整个心室或心脏兴奋收缩,从而代替心脏自身起搏点,维持有效心搏。主要用于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也用于抑制快速性心律失常,还用于治疗与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相关的心力衰竭。
(一)术前护理
1.择期手术者术前禁食6h,训练患者平卧位床上排便,以免术后由于卧床体位而出现排便困难。
2.皮肤准备:一般临时起搏器备皮范围是会阴部及两侧腹股沟,埋藏式起搏器备皮范围是左上胸部,包括颈部和腋下。
3.心理准备: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方法、目的及术中配合要点,予以心理安慰。
4.其他准备:术前停用抗凝药,建立静脉通路,常规遵医嘱行抗生素皮试,术前半小时应用抗生素。
(二)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1)体位:术后取平卧位,手术侧肢体制动24h,沙袋加压6~8h,术侧肢体不宜过度活动,防止电极脱位。勿用力咳嗽,咳嗽时需用力按压伤口。
(2)饮食:进食半流质或软食,如汤粥类,避免辛辣、产气多的食物,进食进水时头偏向一侧。
2.病情观察:
(1)持续心电监测,密切观察起搏器的起搏功能及生命体征。
(2)注意伤口渗血情况及有无皮下血气肿,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干燥,一般术后7d拆线。
(3)定时予手术侧肢体按摩。
(4)观察患者有无皮下血气肿、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发症、心脏穿孔、感染、静脉血栓、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
(5)观察患者有无头疼、眩晕、胸痛、气短、打嗝、肌肉痛等起搏器异常的症状与体征。如果发生上述情况应配合医生作相应的处理。
3.预防感染:
(1)严密观察体温。
(2)换药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
(3)减少探视陪伴,保持病室及床单位清洁。
(4)观察患者伤口有无红肿、触痛、热痛、渗液等情况。
4.心理护理:告诉患者及家属手术已经顺利完成,入住CCU者,应介绍环境,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
(三)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指导:
(1)告知患者起搏器的设置频率及使用年限。
(2)保持安装起搏器囊袋处皮肤清洁,观察有无红肿、破溃,如有上述症状请立即就诊。
(3)教会患者数脉搏,出现脉搏明显过快、过慢(低于起搏频率5次/min)或有头晕、乏力、晕厥等不适应及时就医。
(4)妥善保管起搏器卡(注明起搏器类型、品牌、有关参数、安置日期等),外出时随身携带,便于出现意外时为诊治提供信息,不要穿过紧的衣服。
2.合理饮食:宜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纤维素的饮食,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限酒。
3.日常生活指导:
(1)装有起搏器的一侧上肢应避免做过度用力或幅度过大(限制在90°外展)的动作,如打网球、举重物等,在1~2周内最好不要高举;植入起搏器后经过1~3个月,一般的运动是没有妨碍的。但应避免对抗性运动,如足球、拳击等;避免做有剧烈震动的活动。
(2)避开强磁场和高电压,如核磁、激光、理疗、电灼设备、变电站等,不要将磁铁靠近起搏器,但家庭生活用电一般不影响起搏器工作。避免在任何防盗设备附近逗留,嘱患者一旦接触某种环境或电器后出现胸闷、头晕等不适,应立即离开现场或不再使用该种电器。
(3)为了防止移动电话对起搏器的干扰,在使用和携带时应与起搏器保持距离在15cm以上。
4.出院随访:
(1)电话随访:术后1个月随访1次,3个月随访1次,6个月后随访1次,12个月后随访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是否存在不适的症状如局部伤口的皮肤情况、有无头晕、晕厥等,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发现不良行为时,及时予以指导。
(2)来院随访: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复查,建议出院后第1、第3、第6、第12个月及1次/年来院进行起搏器程控。如病情有变化,应随时来医院处理。随访内容:程控起搏器电池电量及工作是否正常,所设定的各项参数是否安全、合理、有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