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带状疱疹

二、带状疱疹

【概述】

本病是由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再激活所致,表现为相应感觉神经支配皮区的疼痛和簇集状水疱形成。由于创伤、免疫抑制、肿瘤等危险因素,VZV在神经节内被激活,病毒复制并沿感觉神经纤维逆向传播到皮肤黏膜,形成特征性水疱。带状疱疹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显著上升,且通常在免疫受损个体中复发。

【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

(1)症状:可有前驱症状,发疹前有神经痛或感觉异常,可伴轻度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神经痛为本病特征,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疹出现,老年患者更明显。

(2)皮疹特点:好发于肋间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先出现潮红,很快依次出现丘疹、水疱、脓疱、结痂。一般不超过身体正中线,但也有累及两个或更多相邻皮区。由于受累皮区的不同,可在口腔、阴道及膀胱黏膜发生水疱和糜烂。

2.特殊表现

(1)眼带状疱疹: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在鼻尖和鼻侧出现水疱,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2)耳带状疱疹: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出现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3)播散性带状疱疹:指在受累的皮区外出现20个以上的皮损,主要见于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

3.并发症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指皮损消退后(3~4个月)神经痛持续存在。其特征是局部皮肤正常刺激时即可诱发疼痛。眼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率最高。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可确诊,成簇水疱沿神经分布,单侧排列成带状,伴神经痛。

2.辅助检查 诊断困难时可通过实验室检查、疱底刮取物涂片找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PCR检测VZV-DNA及病毒培养。

3.鉴别诊断

(1)前驱期及顿挫型应与肋间神经痛、胸膜炎、阑尾炎、心绞痛等内科疾病鉴别。

(2)发疹后应与单纯疱疹、脓疱疮鉴别。

【治疗原则】

1.抗病毒 早期、足量抗病毒治疗,在发疹后48~72小时开始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800 mg,每日5次,或伐昔洛韦1000 mg,每日3次,或泛昔洛韦500 mg,每日3次,疗程为7日。

2.止痛 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加巴喷丁、普瑞巴林、非甾体抗炎药。

3.抗感染治疗 口服糖皮质激素适用于伴有中重度疼痛的无激素禁忌证的健康老年患者、伴有面瘫及头部多神经炎的患者。

4.外用药 水疱未破时外用炉甘石洗剂促进水疱干燥,水疱破溃时应予以呋喃西林溶液湿敷。合并细菌感染时外用莫匹罗星乳膏,但外用抗病毒乳膏无效。外用5%利多卡因贴剂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