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手足口病
2025年08月10日
五、手足口病
【概述】
手足口病是以手足出现水疱和口腔溃疡性损害为特点的病毒性皮肤病。本病最常见的病原体是柯萨奇病毒A16,其次为肠道病毒71型和其他柯萨奇病毒。本病传染性高,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疱液、咽部分泌物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发病机制是:肠病毒植入胃肠道中,并进入局部淋巴结,72小时后发生病毒血症,病毒播散至口腔黏膜和手足部皮肤。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3~6日,好发于2~10岁儿童,在幼儿园中发生流行。发疹前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食欲缺乏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5~10个口腔疼痛性溃疡,导致儿童拒绝进食。手足皮损可与口腔损害同时或随即出现,数个至数百个小水疱,可无症状或伴疼痛。
【诊断要点】
根据手足及口腔部位突发特征性皮损即可确诊。
本病应与水痘、多形红斑鉴别。如仅有口腔损害,应与阿弗他口炎、疱疹性咽峡炎、多形红斑及药疹鉴别。
【治疗原则】
本病有自限性。一般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口腔损害时,口腔溃疡膜外用或利多卡因漱口液等可以减轻疼痛。本病发生时应注意隔离,预防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