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虫咬皮炎
【概述】
虫咬皮炎(insect bite)是某些节肢类昆虫如蚊子、蠓虫、螨虫、跳蚤、臭虫等叮咬引起的炎症性皮肤病。
节肢类昆虫叮咬时将唾液或体内毒液注入皮肤引起炎症反应,注入抗原物质引起皮肤过敏反应,也可作为传播媒介携带病原微生物而传染某些疾病。有学者认为虫咬皮炎与丘疹性荨麻疹属同一疾病,两者虽在病因学和临床表现上有相似性,但后者除昆虫叮咬外,还与某些食物尤其是蛋白质类过敏有关。
【临床表现】
虫咬皮炎好发于昆虫滋生的春季、夏季、秋季,发病前常有被昆虫叮咬史。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皮肤薄嫩者(如儿童和女性)更常见。皮疹好发于颈部、四肢伸侧等暴露部位,可散在或群集分布,但一般不对称。常见皮损有水肿性红斑、丘疹、风团等,其共同特点是皮疹中央有昆虫刺吮点或叮咬所致出血点,也可为小水疱,偶有大疱或血疱,多伴剧烈瘙痒,搔抓后可继发化脓性感染,局部淋巴结肿大或湿疹样变。单个损害常持续7~10日后消退,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但新损害不断发生,致同一患者身上同时有新旧不同时期的皮疹。毒性较大的昆虫叮咬后局部肿胀、压痛,严重者伴畏寒、发热、头痛、胸闷、乏力等全身症状。因叮咬昆虫种类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
1.蚊虫叮咬 蚊虫叮咬处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或风团,皮疹中央有一暗红色瘀点,压不褪色,瘀点周围出现苍白圈为其特征。婴幼儿好发于面部、手背、包皮等部位,被蚊虫叮咬后可发生血管性水肿,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2.蠓虫叮咬蠓虫常叮咬小腿、足部、前臂、面部、耳部等露出部位,皮疹为散在分布的黄豆大小风团,风团中央有瘀点等叮咬痕迹,个别发生水疱,奇痒难忍。剧烈搔抓易致湿疹样变、结节性痒疹或继发感染。
3.螨虫叮咬 主要由粉螨、蒲螨叮咬引起。螨虫叮咬处出现水肿性风团样丘疹、丘疱疹或瘀斑,其上有水疱,偶有大疱,常伴抓痕和血痂,可伴程度不等的全身症状,如头痛、发热、乏力、关节痛。粉螨被吞食进入肠道,可出现腹痛、腹泻、消瘦等症状,称肠螨症;也可吸入肺部,引起哮喘、咳嗽、咯血症状,称肺螨症。还可引起尿路感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
4.跳蚤叮咬跳蚤一般在皮肤上停留数分钟至数小时,在吸血处形成带出血点的红色斑丘疹,周围有白色晕,瘙痒剧烈。对跳蚤唾液过敏者可出现水疱、多形红斑或紫癜。跳蚤常叮咬腰部、腹部和小腿部位,损害可呈线状成群分布。
5.臭虫叮咬 皮疹主要分布在腰部、臀部、肩部、踝部等受压部位,臭虫叮咬处出现红斑、丘疹、风团等皮肤损害,皮疹中央有针头大小出血点或水疱,或大片红斑中央有紫癜,伴剧烈瘙痒和疼痛。一只臭虫可连续多次叮咬,致皮疹呈线状或片状排列。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①昆虫滋生的春季、夏季、秋季发生,常有被昆虫叮咬史。②颈部、四肢伸侧等露出部位好发,散在或成群分布。③皮损为水肿性红斑、丘疹、风团,皮损中央常有昆虫刺吮点、出血点或小水疱。④自觉奇痒难忍、灼痛,严重者伴畏寒、发热、头痛、胸闷等全身中毒症状。
2.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丘疹性荨麻疹鉴别。
【治疗原则】
(1)以外用药物为主。皮损以水肿性红斑、丘疹、风团为主,可外用炉甘石洗剂、1%薄荷炉甘石洗剂、樟脑地塞米松搽剂等。肿胀明显者用3%硼酸溶液等湿敷。
(2)瘙痒明显者口服抗组胺药。全身症状重者可短程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泼尼松30 mg/d,共3~5日。继发感染者给予抗生素。伴过敏性休克时积极抗休克治疗。
(3)搞好环境卫生以减少昆虫滋生,室内外喷洒杀虫剂以消灭蚊子、跳蚤、臭虫等有害昆虫。加强防护措施,如放置蚊帐、蚊香驱蚊,草席使用前应洗净晒干。高发季节减少野外活动,或做好防护措施如穿长袖衣服,适当喷洒驱蚊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