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蜂窝织炎

十、蜂窝织炎

【概述】

蜂窝织炎(cellulitis)是一种常由溶血性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在糖尿病溃疡、压疮溃疡周围的蜂窝织炎往往存在革兰阴性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本病常继发于外伤、溃疡,也可原发通过皮肤小伤口侵入,在免疫抑制患者,血源性途径为常见原因。有淋巴管炎、肾性水肿、糖尿病等患者易好发。

【临床表现】

发病前多有发热、寒战、乏力等系统症状。局部皮疹呈弥漫性浸润性红斑,边界局限而不清楚,皮温高,有显著凹陷性水肿,患者自觉灼热和局部明显疼痛感。若病变位置较浅、损伤组织较疏松则水肿明显而疼痛较轻;若病变位置较深、损害组织致密则肿胀不明显而疼痛剧烈。后期组织溶解软化出现波动、破溃,严重者可发生大疱、出血坏死或坏疽及败血症。有局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白细胞计数可增高。儿童蜂窝织炎常位于头颈部,成年人多为肢端累及。如损害反复发作,称为复发性蜂窝织炎。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具有红、肿、热、痛感染性炎症表现的弥漫性浸润性红斑,境界不清,中心可软化、波动及破溃。

2.辅助检查 病理变化为真皮及皮下组织广泛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管和小血管肿胀、扩张。后期可见由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和巨细胞形成的肉芽肿。

3.鉴别诊断

(1)丹毒:同样表现为红、肿、热、痛等感染性炎症表现,但炎症性红斑境界清楚,皮损较浅,浸润感较轻,一般无软化、化脓和波动感。

(2)脂肪性硬皮病:是小腿下段因静脉高压或重力性综合征而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增厚或硬化,多发生于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局部硬结感明显,有红、热、痛,但一般无全身发热症状。组织病理为小叶性脂膜炎伴脂肪坏死,而无炎症表现。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避免过度劳累,治疗易感因素,如水肿、肥胖、湿疹、足癣、静脉功能不全等,抬高患肢休息。

2.全身治疗 轻度感染(无化脓病灶)选用口服青霉素V、头孢菌素、双氯西林或克林霉素;中度感染(伴全身感染症状)选用静脉注射青霉素(首选200万~400万U,4~6小时给药1次)或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克林霉素等;重度感染(口服抗生素治疗失败、伴全身感染症状、免疫缺陷或伴深部感染临床症状等)行急诊清创术清除坏死组织,静脉注射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或万古霉素,同时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后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10~14日。

3.预防治疗 在易感因素存在,尝试控制后蜂窝织炎仍1年发作3~4次者,推荐预防性口服青霉素或红霉素(2次/日,持续4~52周)或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2~4周注射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