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皮脂腺异位
【概述】
皮脂腺异位症(Fordyce's disease)是一种皮脂腺疾病,由Fordyce在1896年最先描述,故又称为Fordyce病。该病是由于皮脂腺发育的生理性变型和皮脂腺增生所致。病因不明,1899年曾有学者指出其可能是皮脂腺在胚胎期的不正常移位的后果。也有学者认为其可能与青春发育期的内分泌刺激有关,局部刺激和创伤也可使皮脂腺呈增生性改变。吸烟的患者唇黏膜病变常很明显。
【临床表现】
皮脂腺异位症多在青春期后发生,中年人较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本病发生于外生殖器部位,男性主要在其阴茎杆、包皮、系带,少见于龟头;女性主要在大小阴唇和会阴,也可以发生于大阴唇两侧等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部位,罕见于乳头乳晕。其基本病变为唇部和口腔黏膜的皮脂腺的生理变异,呈增生性改变。该病变部位特征为无明显隆起皮肤的粟粒大小扁平丘疹状损害,群集分布,多呈淡黄色或少数为淡白色,部分可融合成密集不规则形斑片,表面光滑,当绷紧皮肤时更能清楚见到,触之有细小泥沙样感。损害多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显示每个黄色小皮疹由一组小的成熟的皮脂腺小叶所组成,小叶包绕着皮脂腺导管,由于皮脂腺的导管较小,需做连续切片才能发现。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①中年人较多见,男性多于女性。②好发于外生殖器和唇部。③无明显隆起皮肤的粟粒大小扁平丘疹状损害,群集分布,多呈淡黄色或少数为淡白色,部分可融合成密集不规则形斑片,表面光滑。④损害多无自觉症状。
2.鉴别诊断 根据年龄、性别及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一般不困难。对不典型的病变可取小块黏膜活检。
需鉴别者有:①黏膜扁平苔藓,其皮疹颜色较白,多发生于颊黏膜,往往排列呈网状或花纹状,组织病理可见基底液化,真皮上部带状淋巴细胞浸润;②麻疹黏膜疹(Koplik斑),其皮疹很小,呈灰白色,患处黏膜呈鲜红色,分布在颊黏膜上,有麻疹的其他症状;③ Fox-Fodyce病,是发生于女性腋窝、耻骨等大汗腺部位的毛囊丘疹。
【治疗原则】
本病对健康无影响,一般不需要治疗,部分患者成年后皮疹可自然消退。个别有症状的病变或在明显影响美观的情况下可予以电凝、冷冻治疗。
(王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