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口周皮炎
【概述】
口周皮炎(perioral dermatitis,POD)是一种发生于口周皮肤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病因不明,可能与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护肤用品使用不当、内分泌改变、感染、接触过敏、含氟牙膏的使用、胃肠功能紊乱、精神压力、唇膏、物理因素(如紫外线、热和风)等有关,免疫系统受损儿童(如患有白血病)也有发病。
【临床表现】
本病常见于中青年女性。皮损主要位于“口罩区”,即口周、鼻唇沟及颏部,有时可累及下眼睑,典型特征为皮损围绕口周分布,与唇缘有一约5mm正常皮肤带,上下唇从不累及。初始为边界清楚的红斑和小丘疱疹,而后进展为毛囊性丘疹、脓疱,皮损可发生融合,常伴有弥漫性红斑,鳞屑较少。患者常有轻度烧灼感和疼痛,皮肤紧绷感瘙痒程度不一。病程呈周期性发作。
狼疮样口周皮炎又称为儿童肉芽肿性口周皮炎、Gianotti型口周皮炎、非洲裔加勒比儿童面部皮疹,是一种特殊临床类型,良性,具有自限性,患者多为青春期前儿童,主要发生于3~12岁,男孩多见。皮损主要分布于口周、鼻周、眼睑及耳郭,部分可涉及颈胸背上部。表现为1~3 mm的淡红色或黄褐色丘疹,离散分布,伴有丘疹鳞屑性损害,无丘疱疹或脓疱。玻片压诊可有狼疮样浸润表现。愈后无瘢痕及色素异常。
PODSI(Perioral Dermatitis Severity Index)是一种口周皮炎严重度评分标准。评估项目为红斑、丘疹和鳞屑,根据其严重程度各占0~3分,总分为9分(表14-1)。
表14-1 PODSI评分标准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根据常见于中青年女性,好发于“口罩区”,即口周、鼻唇沟及颏部,典型皮损为丘疹、丘疱疹、脓疱、弥漫性红斑,且病程呈周期性发作,可以诊断。
2.组织病理 早期丘疹损害示轻度湿疹样改变和非特异性亚急性炎症,毛囊或血管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偶可见毛囊脓肿。弹力纤维可有变性。晚期丘疹皮损示弥漫性结缔组织肥大,皮脂腺增生。毛囊周围偶可见非干酪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和少量朗格汉斯巨细胞。干酪性肉芽肿是肉芽肿性口周皮炎的典型特征。狼疮样口周皮炎的组织病理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轻至中度海绵形成,真皮血管及毛囊周围可见中等量的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浸润,并有毛囊周围上皮细胞肉芽肿。
3.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酒渣鼻、痤疮、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舔唇皮炎等鉴别。狼疮样口周皮炎应与黄瘤、发疹性汗管瘤、结节病鉴别。
【治疗原则】
1.避免接触可能的诱发因素 停止外用糖皮质激素、所有化妆品、肥皂、保湿用品、面霜、护肤用品等,仅用温水洗脸。
2.局部疗法 首选外用甲硝唑和壬二酸。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可用于严重患者。光动力疗法有一定疗效。
3.系统疗法 四环素类或大环内酯类药物。异维A酸对肉芽肿性口周皮炎有一定效果,可用于四环素无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