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病
【概述】
本病是汗孔角化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皮损广泛分布于暴露部位,病损表浅播散,发疹与日光有明显关系等临床特点,故有此名。与Mibelli汗孔角化病相同,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研究显示定位于DSAP1基因,位于染色体12q23.2-24.1。最近报道在一个中国家族中发现了第二个受侵基因DSAP2,位于染色体15q25.1-26.1。约1/3的患者有家族史,日光、PUVA、放射线等是诱发本病的因素,约2/3的患者皮损在夏季加重。Chernosky用人工光线照射可诱发新皮损,但Schwary等提出本病皮损罕见于面部或耳部,故怀疑光线照射在病因学上的重要性。此外,免疫抑制剂也可促发本病,有人报道在37例患者中有24例为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出现皮疹。DSAP似乎很少见于黑人。女性患者发病明显轻微,这个性别优势可能不是由于遗传因素,而是由于女性比男性更可能寻求医疗指导。
【临床表现】
(1)皮损好发于经常暴露于日光的部位,主要为下肢、前臂、上臂,其次为胸背部,但面部皮损很少见。
(2)早期的皮损为1~3 mm大小的小丘疹,一般发生在毛囊部位,顶端有小角质栓,呈褐色或褐红色,角栓脱落后可留下小的中心凹陷,继而丘疹呈离心性扩大,或为边缘清楚,高起0.5~1 mm的角化嵴,呈圆形、花环状或不规则形,一般直径1~10 mm,中央轻度凹陷萎缩,正常肤色或其内侧面有色素减退,患部不出汗。皮损数目从数个至数百个,有的损害中心有明显角化、结痂和溃疡形成,一般随年龄增长而皮损数目增多,但年过50岁后皮损可逐渐减少和消退。本病一般无自觉症状,有的患者的皮疹在夏季可变得更为显著。暴晒后变成红斑,有鳞屑,可发生同形反应,而到冬季皮疹的颜色趋于消退。
(3)本病可与其他类型的汗孔角化病伴发,如Mibelli汗孔角化病或线状汗孔角化病。已报道有3例患者发展成鳞癌。
(4)组织病理与Mibelli汗孔角化病相似,但表现不如其明显。
【诊断要点】
本病与Mibelli汗孔角化病的区别在于:本病边缘较小,从不包含裂隙,后者常于幼年开始发病,皮损常孤立、数目少而不一定分布于日晒部位。
对于本病炎症显著而中央区有角化过度的皮损,如不注意其边壁的情况,易误诊为光线性角化病。
需与本病鉴别的其他皮肤病有萎缩性环状扁平苔藓、播散性环状肉芽肿、光滑性苔藓样角化病、灰泥角化病、脂溢性角化病和发疹性汗管瘤。
【治疗原则】
(1)口服阿维A酯每日1 mg/kg或阿维A 25~30 mg,可使皮损消退而患处遗留色素沉着;局部外用0.05%~0.1%维A酸霜也有效,如采用内服和外用维A酸的联合治疗则效果更好。
(2)液氮冷冻适用于皮损数目较少者,效果较好,但少数治疗后有色素沉着,且皮损可能会复发;二氧化碳激光也适用于皮损数目较少者。
(3)皮损数目较少者还可试用皮损内注射曲安奈德,也可能使之消退。
(4)PUVA个别报道有效,如Schwarz等用PUVA共3~4次治疗本病,累计剂量为6.1 J/cm2 ,使皮损消退,1年未复发;但Hazen等报道本病可在用PUVA治疗银屑病的过程中发生。
(5)口服氯喹0.25~0.5g/d或羟氯喹0.4g/d也可一试。
(6)患者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光线照射,户外运动时应外用遮光剂。
(7)外用卡泊三醇或他卡西醇,2.5%~5%氟尿嘧啶软膏也有暂时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