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疽性脓皮病

十一、坏疽性脓皮病

【概述】

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PG)最先由Brocq描述,而由Brunsting等在1930年命名,是一种罕见的溃疡性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表现为非感染性破坏性、坏死性单发或多发皮肤溃疡。

【临床表现】

患者年龄一般为25~54岁,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PG典型的皮损开始于小结节、斑块或无菌性脓疱,数日后扩大并侵蚀成为一个边界清晰的溃疡,伴潜行的紫罗兰色的边界以及周围区域的红斑,疼痛明显。皮肤和周围出现坏死,形成易碎的伤口床,经常会有出血性或脓性渗出物,有时延伸至肌肉。皮损愈合后呈现Cribiform或“筛状”萎缩性瘢痕。PG皮损具有多形性及复发性,25%~50%的PG患者皮损发生于创伤部位,被称为超敏反应。成人PG的皮损最常累及下肢,任何解剖部位均可受累;而在儿童(大约占4%的病例),典型皮损累及下肢、臀部、会阴区,以及头部和颈部。

PG也可以影响皮肤外部位,如眼部(巩膜炎和眼眶炎性反应)、肺部(无菌结节)、脾和肌肉骨骼(表现为无菌化脓性关节炎和中性粒细胞肌炎)。50%~70%的PG患者合并系统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骨髓瘤等血液系统疾病。

临床上根据皮损形态将PG分为溃疡型、脓疱型、大疱型、增殖型及造口周围型,其中以溃疡型最常见。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非感染性破坏性、坏死性单发或多发皮肤溃疡,可伴系统疾病。

2.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但应作为排除感染或恶性肿瘤的初步诊断,尤其是在患者接受全身系统性免疫抑制治疗前,适当的实验室检查必不可少。

3.组织病理无特异性改变,典型表现包括损害中央表皮和真皮的坏死和溃疡,溃疡周围为密集的急性炎症细胞浸润,其外围有混合的炎细胞和慢性炎细胞浸润,每一种临床亚型有其相应的表现。

4.免疫荧光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大部分PG活检标本均有IgM、C3和纤维蛋白沉积在真皮乳头层和网状层的血管上。

5.诊断标准PG的诊断缺乏特异血清学和组织学指标,目前普遍采用Su等在2004年提出的标准,需满足两个主要标准:①疼痛、坏死、不规则、紫色、边界被破坏的皮肤溃疡的快速进展(每日扩大1~2 cm,或1个月内溃疡增加超过50%)。②其他原因所致的皮肤溃疡除外,并满足以下至少两条,包括:既往史有超敏反应性或临床发现筛状瘢痕;PG相关的系统性疾病;组织病理学检查(无菌性中性粒细胞皮肤病±混合性炎性反应±淋巴细胞性脉管炎);治疗反应(对类固醇激素系统性治疗快速有效)。需与PG鉴别的疾病有血管炎(如Wegener肉芽肿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大动脉炎等)、Sweet综合征、原发性皮肤感染和药物诱发性及外因性溃疡等。

【治疗原则】

1.支持、对症治疗 增强营养,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积极治疗原发性内在疾病;避免皮肤损伤及创伤性操作;切忌摄入碘化钾以防病情加重。

2.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适用于病情较重的急性病例。泼尼松40~80 mg/d,症状控制后可以迅速减量。当常规剂量治疗无效时,可考虑甲泼尼龙冲击疗法,待病情控制后,改为泼尼松维持治疗。目前针对PG最常用的治疗建议是:一经诊断,首先选择糖皮质激素全身治疗,即泼尼松0.5~1mg/(kg·d),甲泼尼龙0.8 mg/ (kg· d),可阻止病变进展。

(2)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环孢素等,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以及不能耐受者。可以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

(3)柳氮磺胺吡啶:适用于伴活动性肠病的患者。

(4)氨苯砜:适用于慢性、顽固性病例。

(5)沙利度胺:晚间一次顿服,病情控制后,逐渐减至维持剂量。

(6)抗生素:伴细菌感染者,可试用抗生素,如米诺环素(二甲胺四环素),具有抗炎及抗感染作用。

3.其他雷公藤制剂、利福平、赛庚啶、转移因子、胸腺肽等均有报道用于治疗本病。

4.特殊治疗 包括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血浆置换、高压氧疗法等,适用于其他方法无效的患者。

5.局部治疗 可先用生理盐水湿敷后外涂抗菌制剂。近期报道可以选用他克莫司等,目的在于清洁创面、预防继发感染、促进溃疡愈合。

6.手术治疗 由于手术可诱发本病,原则上不适用于本病的治疗。但如溃疡底部有较多坏死组织,可行手术清除病灶坏死组织,以保持局部的清洁。当皮损被有效控制后,可立即进行植皮手术,修复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