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鱼鳞病

四、鱼鳞病

鱼鳞病是一种表皮细胞动力学的稳定机制紊乱或分化异常,导致皮肤干燥,伴有鱼鳞状鳞屑为特征的遗传性角化障碍性疾病。

鱼鳞病包括以皮肤表现为主要特征的先天性疾病、伴有鱼鳞病表现的综合征及获得性的鱼鳞病,它们往往是一些恶性疾病的重要副肿瘤表现。本章节重点介绍几种较常见的以皮肤表现为主要特征的先天性疾病。以下分别阐述。

(一)寻常型鱼鳞病

【概述】

1806年,Alibert首次描述此病;1966年,Wells和Kerr首次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鱼鳞病和X连锁隐性遗传的鱼鳞病进行了区分,并描述了各自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在人群中发病率大约为1/250。编码丝聚蛋白的FLG基因突变,导致皮肤缺乏透明角质颗粒,屏障功能受损。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半显性遗传。

【临床表现】

出生后数月发病,大多数3岁以前有表现;四肢伸侧甚至腹部褐色菱形或多角形鳞屑,边缘游离;常伴毛周角化及掌纹征;冬重夏轻;易合并特应性皮炎、哮喘、鼻炎等症状。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四肢伸侧甚至腹部褐色菱形或多角形鳞屑,伴毛周角化及掌纹征。

2.皮肤病理 角质层显著增厚,正角化亢进;毛囊角栓;颗粒层减少或消失,棘层厚度正常;浅层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组织细胞浸润。

(二)X连锁鱼鳞病

【概述】

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现本病与类固醇硫酸酯酶缺陷有关。全球男性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1/9500~1/2000。因编码类固醇硫酸酯酶的基因突变导致硫酸胆固醇增高、聚积,角质层细胞紧密结合不能正常脱落形成鳞屑。遗传模式为X连锁隐性遗传,患者几乎均为男性。

【临床表现】

出生后3个月内起病;颈前、躯干、四肢大而黑的鱼鳞状斑片,颈部受累最重,皮肤呈脏污状;往往腹部受累较背部更多,鱼鳞样皮疹向下延伸至整个小腿伸侧;可伴有角膜混浊、隐睾、睾丸癌;无毛周角化、掌跖部受累,特应性皮炎少见。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颈前、躯干、四肢大而黑的鱼鳞状斑片;颈部受累最重,皮肤呈脏污状;腹部受累较背部更多。

2.皮肤病理 角层增厚,角化亢进;颗粒层正常或轻度增厚;棘层轻度增厚;真皮浅层稀疏淋巴组织细胞浸润。

(三)丑胎

【概述】

本病罕见,部分患者发病与编码ATP结合盒转运子A12蛋白的ABCA12基因突变相关;部分病因不明。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临床表现】

极度严重,易致死;出生即全身覆有“盔甲状”皮肤,伴有裂纹;耳、眼、唇被角质厚壳所覆盖,“O”形嘴;多见死胎或出生后因呼吸、喂养困难而死亡。

【诊断要点】

出生即全身覆有“盔甲状”皮肤伴裂纹,“O”形嘴;多见死胎。

(四)胶样婴儿

【概述】

胶样婴儿是多种先天性鱼鳞病共同的早期表现,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本病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本病与胎儿表皮不能适应出生后环境相关。因它为多种先天性鱼鳞病的早期表现,因此发病因素各不相同。

【临床表现】

出生时全身被紧束的羊皮纸样或胶样膜覆盖,皮肤僵硬;肢体受限,上下肢和手指半屈状,足趾屈曲分开;眼睑、口唇外翻,鼻塌、鼻孔堵塞、耳变形;广泛受累,屈侧严重;胶样膜脱落后继发红皮病,睑外翻、唇外翻、耳皱褶现象可逐渐恢复;婴儿常早产,伴发其他类型鱼鳞病。

【诊断要点】

出生时全身被紧束的羊皮纸样或胶样膜覆盖,眼、口、耳、肢体受限变形。

(五)板层状鱼鳞病

【概述】

本病在全球存活的出生儿中发病率为1/300000~1/200000。与编码转谷氨酰酶的TGM1基因、ATP结合盒转运子A12蛋白的ABCA12基因及CYP4F22基因的突变有关。大多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临床表现】

出生为火棉胶样婴儿;出生后半月起出现大的四边形灰棕色脱屑,周边游离,中央黏着,严重者鳞屑呈现厚盔甲样(彩图17-9);掌跖角化过度、手足裂纹、关节皮肤棘状突起,毛囊口火山口样改变;伴出汗困难;睑外翻、唇外翻,甚至致盲。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火棉胶样婴儿,全身红斑消退后出现大的四边形灰棕色脱屑。

2.皮肤病理 致密板层状的角化亢进。表皮棘层增厚,表皮突延长,颗粒层正常或轻度增厚;浅层血管扩张,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组织细胞浸润。

(六)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

【概述】

本病与编码油脂氧化酶3、脂氧合酶12等的基因突变有关,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临床表现】

出生为火棉胶样婴儿,伴睑外翻;出生后1日内皮肤出现裂纹、剥脱;出生后10日至半月,皮肤表面大片角质板剥脱,逐渐全身露出红斑、鳞屑(彩图17-10);下肢鳞屑较大呈板状,头面、躯干较细小;瘢痕状脱发、甲营养不良;可继发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

【诊断要点】

出生为火棉胶样婴儿,后转变为全身红斑、鳞屑,下肢鳞屑较头面、躯干大。

(七)表皮松解角化过度症

【概述】

发病机制为角蛋白1、角蛋白10基因突变,影响角化细胞膜的装配。本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临床表现】

出生时有显著的角化过度、红皮病,甚至为火棉胶样婴儿;出生后鳞屑脱落并反复形成,出现广泛水疱,愈合后无瘢痕;随年龄增长,水疱及红皮病症状逐渐消失,呈现屈侧及间擦部位疣状角化过度;头皮类似头癣,可伴甲营养不良;牙齿、黏膜正常;早期易伴发感染、体液丢失、电解质紊乱而死亡率增高。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出生时红皮病或火棉胶样婴儿,后反复出现全身水疱且愈后无瘢痕,随年龄增长红皮病、水疱逐渐消失,出现屈侧及间擦部位疣状角化过度。

2.皮肤病理 棘层上部及颗粒层细胞核周围有大小不等的透明腔隙;腔隙周围细胞界限不清,由淡染物质或透明角质颗粒组成;颗粒层显著增厚,出现大量不规则透明角质颗粒;致密的角化过度。

(八)西门子大疱性鱼鳞病

【概述】

1937年,Siemen首先发现本种鱼鳞病,并与经典的表皮松解角化过度症相区别。本病由编码位于棘层最上方以及颗粒层的角蛋白2基因突变所致,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临床表现】

出生时即有水疱,红皮病较表皮松解角化过度轻;水疱后形成四肢苔藓样角化过度;皮肤脆弱易引起水疱,但随年龄增长,水疱发生减少,红皮病消失。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类似表皮松解角化过度症,但红皮病及水疱较其轻。

2.皮肤病理 棘层上部及颗粒层出现表皮松解角化过度,伴大量透明角质颗粒。

(九)迂回线状鱼鳞病

【概述】

有报道估计本病的发病率为1/50000,由编码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5型基因SPINK5突变所致,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临床表现】

出生时表现为新生儿红皮病,全身症状类似于特应性皮炎的皮肤损害,有剧烈瘙痒。具体观察后可发现患者存在鱼鳞病样皮炎,臀部、下肢为主的移行性环状及多环状红斑;有毛发减少,光镜下可见竹节发,睫毛有同样受累。

【诊断要点】

鱼鳞病样皮炎,移行性环状及多环状红斑;竹节发;并存有特应性皮炎,瘙痒剧烈。

(十)鱼鳞病的鉴别诊断

根据以下疾病的分类,结合各种先天性鱼鳞病的特点,可对“鱼鳞病”开展鉴别诊断(表17-3)。

表17-3 先天性鱼鳞病的鉴别诊断

(十一)鱼鳞病的治疗原则

(1)鱼鳞病均无特效疗法。

(2)寻常型鱼鳞病、X连锁鱼鳞病、板层状鱼鳞病等均可外用油脂霜剂、尿素等保湿剂,改善皮肤干燥、减少水分、蛋白质的丢失;迂回线状鱼鳞病需要外用润肤剂,减轻瘙痒。

(3)寻常型鱼鳞病严重者可考虑口服维A酸或口服大剂量维生素A。

(4)板层状鱼鳞病严重者可考虑短期口服13-顺维A酸或阿维A。

(5)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表皮剥脱阶段,要加强润肤剂外用;保持湿度,预防裂隙处感染。

(6)表皮松解角化过度症、西门子大疱性鱼鳞病可用大剂量维生素A改善症状,适时选择维A酸药物,注意水疱情况;外用药物:0.1%维A酸霜,加抗生素预防感染;甘油、乳酸液。

(7)迂回线状鱼鳞病也可考虑予以PUVA、阿维A治疗。

(8)X连锁鱼鳞病请注意积极治疗眼部、生殖器继发疾病。

(9)丑胎、胶样婴儿重在加强支持治疗,提高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

(10)X连锁鱼鳞病、丑胎、胶样婴儿、板层状鱼鳞病、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表皮松解角化过度症、西门子大疱性鱼鳞病、迂回线状鱼鳞病等患者婚育前必须进行产前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