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概述】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是一组与抗磷脂抗体有关的综合征。抗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静脉或动脉栓塞、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症是其主要临床特征。患者可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结缔组织病。抗磷脂抗体是一组自身抗体,包括引起梅毒血清反应假阳性的物质、狼疮抗凝物质(lupus anticoagulant,LAC)和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L)。引起梅毒血清反应假阳性的物质是第一个被认识的抗磷脂抗体,患者中有5%~19%可能发展成红斑狼疮或其他结缔组织病;LAC也是一类抗磷脂抗体,能阻断凝血酶原(prothrombin)转化为凝血酶(thrombin),LAC的患者临床上常有凝血障碍,并伴有出血倾向;心磷脂是梅毒血清反应假阳性的主要抗原成分,抗心磷脂抗体(ACL)有IgG、IgM和少量的IgA 3个血清抗体同型(isotype),有抗磷脂酰丝氨酸抗体(APS)、抗磷脂酰肌醇抗体(API)、抗磷脂酸抗体(APA)和抗磷脂酰甘油抗体(APG)等几种。研究表明,IgG型的ACL与血栓形成及习惯性流产密切相关,但IgM型的ACL也可能参与其中,并认为IgM型的ACL与溶血性贫血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在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时其他几种抗磷脂抗体也阳性,故目前常用抗心磷脂抗体检测代表抗磷脂抗体的检测。
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产生的原因以及抗体的形成机制仍在探讨中。有试验显示,用病毒多肽、细菌多肽、异种β- GP1免疫动物可以诱导产生APL抗体、狼疮抗凝物并诱发出抗磷脂综合征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这种诱导出的APL抗体的特征类似自然形成的抗体。尽管研究提示APL抗体的产生可能与感染有关,但缺乏直接的证据。APS有家族性,但至今未发现与其相关的HLA位点。60%~80% APS发生在女性,但未证实其与性激素有关。总之,APS的病因仍然不清。
【临床表现】
抗磷脂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不伴有结缔组织病,只有很少数的原发性患者会演变为继发性;继发性为伴有结缔组织病者,较多见于年轻女性。两者的抗磷脂抗体没有其特异性,临床特征也基本相同,但在继发性患者中心瓣膜病变、溶血性贫血、低补体血症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更为多见。
在已有的报道中,SLE患者中狼疮抗凝物质(LAC)阳性率为30%(16%~65%),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为40%(17%~87%)。
有抗心磷脂抗体的红斑狼疮患者常有不典型的狼疮,抗核抗体常常阴性,多有复发性静脉或动脉栓塞并发症和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症。抗磷脂综合征是多系统累及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还有以下几点。
1.皮肤表现 皮损常常是患者最早的临床表现。主要皮损为网状青斑,其次为小腿溃疡,可表现如坏疽性脓皮病。皮肤表现还有指(趾)红斑或紫红斑的远端皮肤缺血、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和甲下碎裂样出血。
2.血栓形成 主要是深静脉栓塞,患者中可达60%~70%,发生率远远高于动脉血栓,还可以累及视网膜血管、肾静脉,也有其他的静脉栓塞发生。血栓形成也可发生在冠状血管与肠系膜血管,以及大的周围动脉,导致指(趾)或肢体的坏死与截肢。
3.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 主要是脑卒中(中风),常常复发,偶可导致多发性栓塞性痴呆、一过性缺血性发作、不典型性偏头痛和舞蹈症等。
【诊断要点】
目前诊断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最常用的标准见表20-1。
表20-1 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诊断标准(Asherson,1988年)
【治疗原则】
无临床症状抗磷脂抗体阳性患者可不治疗或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并注意减少可能引起血栓形成的因素,如终止吸烟、不再用口服避孕药等。
对于有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静脉注射肝素仍然是最有效的方法,同时可伴用其他的溶栓药物。
对于血栓形成后的长期治疗可采用华法林,但应注意治疗中的出血倾向。
伴有血小板减少的抗磷脂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可用泼尼松、达那唑 (danazol,炔睾醇)或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