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口腔黏膜白斑

四、口腔黏膜白斑

【概述】

口腔黏膜白斑(oral leukoplakia)是指口唇和口腔黏膜的角化性白色病变。病因尚不清楚。局部慢性刺激因素(如烟、酒、牙位不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口腔卫生习惯等)为本病的重要诱因。全身性因素包括糖尿病、内分泌紊乱、维生素缺乏等。

【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白斑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好发于颊、唇及舌背的黏膜。此外,硬腭、牙龈等处黏膜也可累及。早期损害为光滑的灰白色斑点或条纹,以后可发生融合、增厚,形成表面粗糙的斑块,强行揭去白斑引起出血;角化明显时,可出现皲裂和溃疡。早期无自觉症状,晚期可对热及刺激性食物敏感。病程慢性,少数患者可继发鳞癌。组织病理示表皮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即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核消失,形成角化物,伴有粒层增厚且透明角质颗粒异常明显或增厚的角化层中尚见残留的细胞核,粒层不明显。棘层肥厚,真皮上部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癌前期时,表皮细胞排列紊乱,间变明显。从组织学角度分为两型:有不典型增生型白斑和无不典型增生型白斑。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①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②好发于颊、唇及舌背的黏膜。③早期损害为光滑的灰白色斑点或条纹,以后发生融合、增厚、形成表面粗糙的斑块,强行揭去白斑会引起出血;角化明显时,可出现皲裂和溃疡。④早期无自觉症状,晚期对热及刺激性食物敏感。⑤病程慢性,少数患者可继发鳞癌。⑥组织病理显示表皮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性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上部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癌前期时,表皮细胞排列紊乱,间变明显。

2.鉴别诊断本病主要与口腔黏膜上的其他角化型白色病变鉴别。对长期不愈的白斑病,应做组织病理检查,排除恶变。①口腔扁平苔藓,亦有与本病类似的灰白色斑,但常排列成细网状、花纹状,皮肤表面可见散在的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②白色海绵状痣,显性遗传,多在出生后1年内发病;损害为口腔内灰白色平坦而柔软的斑块,除侵犯口腔黏膜外,阴唇、阴道、鼻黏膜及直肠等处亦可受累,无自觉症状。

【治疗原则】

(1)去除可疑的局部刺激因素,注意口腔卫生,不用过冷或过热的饮食。

(2)治疗伴发的全身性疾病。

(3)局部可外涂维A酸酯,或与皮质激素制剂交替使用。

(4)损害范围小者可采用液氮冷冻或激光治疗,大面积的白斑可在切除后进行游离皮瓣移植。

(5)经治疗长期不愈者,应切除病变组织,做组织学检查,按病理结果酌情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