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橡皮大疱性痣综合征
【概述】
蓝色橡皮大疱性痣综合征(blue rubber bleb nevus syndrome)是一种以皮肤和消化道为主的多发性静脉畸形,可并发其他器官血管瘤,伴胃肠道出血、贫血为特征。本病于1958年由Bean首先描述,又称Bean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综合征。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为散发,报道的许多患者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认为是胎儿期分化、发育过程异常或发育不全所致。
【临床表现】
皮损可在出生时已存在,幼儿期增多、按比例扩大,偶可成年发病,损害表现为广泛分布的深蓝色橡皮样柔软结节,可呈暗红色、深红色、紫色、红色或黑色,皮损或扁平隆起,有蒂或分叶状,外观似橡皮乳头,压之可退缩。损害数目多少不一,可呈单个或数个,多者达数百个,小的如针头,大的直径可达5 cm,深在者呈皮下肿块。皮损可位于体表任何部位,部分患者自觉疼痛,夜间明显,可有触痛、出汗增多。
舌、颊黏膜、软腭、胃肠道可有类似损害,尤以小肠多见,国外小肠受累几乎达100%,国内资料显示血管瘤在消化道分布依次为胃、小肠、结直肠、食管。受累的差异可能与国内患者主要以胃镜和结肠镜检查为主、较少行胶囊内镜和小肠镜有关。胃肠道损害可引起肠套叠、穿孔和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病变出血多为慢性、间歇性,因慢性失血引起缺铁性贫血,许多患者以贫血为主要症状就诊。病变累及肌肉和骨关节时可出现病理性骨折、脊椎侧凸、关节内出血,累及肺部时可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
患者可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粪便隐血阳性,胃镜和结肠镜检查见血管瘤性损害,为葡萄酒色肿块。
组织病理示真皮和皮下组织见明显扩张的血管腔,腔内充满血液,内衬血管内皮细胞,深部发育较好的管壁有平滑肌,管腔内有结缔组织分隔。胃肠道损害组织学与皮肤相似,管腔位于固有层和黏膜下。
【诊断要点】
如出现典型皮肤损害和内脏症状应考虑本病,诊断依赖于病史、组织病理、胃肠镜检查。此外,胶囊内镜和小肠镜也可用于该病的检查。
本病无软骨发育异常,可与Maffucci综合征鉴别,还应与汗腺血管样错构瘤、血管球瘤、弥漫性体部血管角皮瘤、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Osler病)、Klippel-Weber综合征(葡萄酒色血管瘤)鉴别。
【治疗原则】
对症支持处理:纠正贫血、补充铁剂和输血。
皮肤血管瘤可根据损害大小和程度选择冷冻、激光、硬化剂注射、放射性核素、手术切除等处理。
胃肠道出血可在内镜下行电凝止血、套扎、硬化剂注射和切除,控制不佳者,可做节段性肠切除,小肠病变的治疗较困难。
此外,有报道应用激素、干扰素、长春新碱减少出血,稳定病情,但疗效并不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