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毛囊角化病
【概述】
毛囊角化病(Darier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常于10~20岁发病,男女无差异,临床表现以躯干上部角化性丘疹和指甲纵纹的皮肤黏膜损害为特征。本病是由于肌质/内质网钙离子ATP酶2b亚型(SERCA2b)功能缺陷引起细胞内尤其是内质网钙离子信号异常所致,结果基底层上细胞黏合性丧失(棘层松解),并诱导细胞凋亡(角化不良)。
【临床表现】
(1)皮损主要表现为红色至褐色的角化性丘疹,有时上覆痂皮,分布倾向于躯干皮脂溢出部位、头皮、面部和侧颈部。皮损可融合形成乳头瘤样外观。
(2)角化性丘疹中掺有2~3 mm大小的浅色斑疹,罕见出现以无菌性水疱或大疱为主的皮损。少数在前臂和小腿可见2~4 mm扁平皮色至褐色呈扁平疣改变的丘疹。大部分患者可有轻度屈侧受累,以腋窝、腹股沟及乳房下等间擦部位常见。
(3)多数患者掌跖部丘疹角化过度,常常可见到充满角蛋白的凹陷。指甲改变包括指甲红色或白色纵纹、纵嵴和甲床角化过度,甲质地变脆,末端易破碎成V形切迹。
(4)口腔皮损的发病率根据不同人群而异,上腭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其次是牙龈、颊黏膜和舌。
(5)大多数患者诉有中度瘙痒,皮损常有恶臭。
(6)本病病程慢性,不能自行缓解,病情轻重可交替出现,夏季可加重。
【诊断要点】
1.特征性的病理改变 ①特殊形态的角化不良,形成圆体和谷粒;②基底层上棘层松解,致形成基底层上裂隙和隐窝;③被覆有单层基底细胞的乳头,即“绒毛”向上不规则增生,进入隐窝和裂隙内;④可有乳头瘤样增生、棘层肥厚和角化过度,真皮呈慢性炎症性浸润。
2.辅助检查 基因诊断。
3.鉴别诊断
(1)黑棘皮病:皮损色深,多局限于腋下、腹股沟等身体屈侧部位,呈柔软的乳头瘤状,恶性型常合并内脏腺癌。
(2)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青年期发病,好发于两乳房间、双肩胛间,为黄棕色扁平丘疹,并逐渐融合成网状斑片。
(3)暂时性棘层松解性皮病,中年人多见,好发于躯干,组织病理上可有毛囊角化病的表现,但皮损以丘疹、丘疱疹为特征,皮损一般可在数月内自行消退。
(4)组织病理上应与下列疾病鉴别:①日光角化病,常有表皮细胞核的间变;②慢性良性家族性天疱疮,表皮无裂隙,而有基底层上的棘层松解的大疱。
【治疗原则】
(1)患者应避免烈日暴晒,保持局部清洁,减少局部摩擦。由于本病为遗传性疾病,故应绝对禁止近亲结婚。轻症患者无须治疗,可以局部使用润滑剂,注意个人卫生。
(2)皮损的局部治疗包括外用糖皮质激素霜或软膏、维A酸乳膏,也可外用水杨酸、煤焦油或硫磺软膏等。
(3)对肥厚性皮损,皮肤磨削术、冷冻、激光或切割术后植皮、浅层X线照射均可予以考虑。
(4)口服维A酸类药物,如异维A酸、阿维A酯,可迅速控制皮损症状;环孢素A常被用于控制严重者,该药可用于不能耐受或对口服维A酸类药物无反应者。
(5)继发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与皮损加重有关,应积极予以抗生素治疗。
(顾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