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麻 疹

七、麻 疹

【概述】

本病的病原体是麻疹病毒,传染性高。临床特征为发热、卡他症状、咳嗽、结膜炎、特征性黏膜斑(Koplik斑)及皮疹。儿童接受免疫接种对预防此病十分有效。本病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传染期自发疹前数日到皮疹出现后5日内,无症状感染者少见。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0~15日。前驱期(一般为4日)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症状(卡他、咳嗽)、结膜炎、畏光、流泪及眶周水肿。发疹过程中全身症状逐渐减轻。

皮损特点主要如下。

(1)黏膜疹(口咽Koplik斑):本病特征性损害,于发疹前(发热第2日或其后)出现,位于前磨牙正对的颊黏膜上,表现为红色基底上簇集分布蓝白色小点,后逐渐增多,到发疹期,可蔓延到整个颊黏膜及唇内侧,相互融合,发疹后第2日开始消退,此黏膜斑可作为麻疹早期的特征。

(2)皮疹:发热第4日发疹,先发生于耳后、发际、颜面,迅速蔓延至颈部、躯干及四肢,呈玫瑰色斑丘疹,皮疹在2~5日出全,出疹时体温可高达41℃,中毒症状明显,颈淋巴结和肝脾大。出疹后5~7日起体温下降,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遗留淡褐色色素沉着或轻度脱屑。整个病程约持续2周。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流行期间,对有接触史的易感儿童,出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口腔有Koplik斑可确诊。

2.辅助检查 细胞学检查、病毒培养、麻疹抗原、血清学等可辅助诊断。

3.鉴别诊断 应与药疹、其他病毒疹(如风疹)、猩红热、川崎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鉴别。

【治疗原则】

1.对症支持治疗 继发细菌感染可予以抗生素治疗。

2.预防 免疫接种,隔离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