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水母皮炎
【概述】
水母皮炎(jellyfish dermatitis)是人体皮肤被水母蜇伤并接触水母毒液引起的炎症反应,严重者有全身症状。
水母,俗称海蜇,属海洋水生动物的腔肠动物门,约200种,能蜇人的有30余种。水母吸口周围触手和丝状体内刺丝囊(刺胞)中含有毒液,包括类蛋白、肽类、组胺、5-羟色胺、强麻醉剂、致痛剂等成分,其毒性因水母种类而异。水母叮蜇人体皮肤时将毒液刺入皮肤引起炎症反应,毒液也可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中毒反应或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
每年夏秋季尤其7~10月份为水母皮炎高发季节,主要发生在渔民、海场养殖工人、海水浴者和潜水者,海边淌水者也可因接触水母碎片或水母碎片污染的海水而发病。发病前常有裸露肢体在海水中被突然蜇伤史。渔民和海场养殖工人主要发生在指间和手背,潜水者主要发生在裸露的手腕和面颈部,游泳者主要发生在下肢和躯干,海边淌水者好发于下肢。损害与水母种类,蜇伤的部位、方式、时间、面积,现场处理情况,就诊时间早晚,机体反应状况等因素有关。被蜇伤部位突然发生刺痛、灼痛和刺痒,数分钟后局部出现丘疹、红斑、风团,轻者在短时间内消退,重者可发展成水疱、大疱、渗液,甚至瘀点和瘀斑,伴剧烈刺痛。皮疹常呈线状、斑片状、不规则地图状。因水母触须较长,皮疹呈特征性的鞭打状。经1~2周后结痂而愈,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如全身多处被水母蜇伤、被大型水母或毒性较强水母蜇伤,可在蜇伤后1~4小时出现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肌痛、乏力,甚至呼吸困难、表情淡漠、出冷汗、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中毒性休克或过敏性休克症状,抢救不及时可致死亡。澳大利亚水母除导致皮肤坏死、溶血外,其毒液还有神经毒性和心脏毒性,常可致死。
渔民、海水浴者和潜水者常在接触水母触须后数分钟出现接触部位线状或片状排列的红斑、丘疹、水疱、大疱、糜烂、坏死甚至出血性皮疹,伴局部剧烈刺痒、灼痛,少数人可出现荨麻疹样皮疹。水母蜇伤到蜇伤后72小时内可出现大量新发皮疹,并可持续10~14日。海蜇加工者在海蜇接触部位如手指、前臂等部位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丘疱疹等。
【诊断要点】
(1)被水母蜇伤史。
(2)接触部位发病,渔民和海场养殖工人好发于指间和手背,潜水者好发于手腕和面颈部,游泳者好发于下肢和躯干,海边淌水者好发于下肢。
(3)特殊形态的皮疹:界限清楚的条状、片状或鞭打状水肿性红斑、丘疹、水疱、大疱、糜烂、坏死,甚至出血性皮疹,或风团样皮疹,伴局部剧烈灼痛、刺痒。
(4)检查发现水母刺胞,以透明胶带粘取皮损表面,置显微镜下观察可查见水母刺胞。外周血抗水母毒素IgE或IgG抗体可阳性。
【治疗原则】
(1)被海蜇蜇伤后须尽快去除粘在皮肤上的海蜇触手,防止其未释放的毒液进一步释放而加重病情。冲洗皮肤时须用海水,切勿用淡水冲洗,因淡水会刺激加快毒液流动。
(2)尽快用弱碱性溶液如10%碳酸氢钠溶液、1%氨溶液冲洗或湿敷患处,或以饱和明矾水溶液湿敷患处后局部外涂哈西奈德溶液,或局部外搽炉甘石洗剂,可显著减轻被蜇伤的刺痛症状。
(3)蜇 伤局部以2%利多卡因溶液或盐酸依米替丁溶液做局部封闭,近心端皮下注射盐酸吐根碱(依米丁)溶液3 ml等。
(4)口服抗组胺药物可减轻瘙痒,全身症状重者尽早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伴过敏性休克或中毒性休克者,积极抗休克治疗。
(5)加强宣传教育,海水浴者应选择具有合格防护措施的海水浴场,选择洁净的海水浴区。切勿直接用手抓取海产品,发现海滩上不明种类海生物时切勿直接用手捡拾或触摸。
(施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