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节性痒疹
【概述】
结节性痒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四肢结节为主要皮损,伴剧烈瘙痒。该病皮损好发于四肢,其次为腰背部,最常见于小腿伸侧。
结节性痒疹好发于成年女性,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部分患者可能有一定的遗传素质,部分患者见于蚊虫、臭虫或其他虫类叮咬之后发病,并与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障碍及新陈代谢异常相关。有人认为本病是不典型的结节性局限性慢性单纯性苔藓。
【临床表现】
初起为针尖至米粒大小风团样丘疹,逐渐增大成为绿豆至黄豆大小、半球形、坚实隆起皮肤表面的丘疹与结节,表面粗糙,伴顶端角化明显,呈疣状外观,呈褐色或灰褐色,散在孤立,触之有坚实感。数目不等,可少至数个或多至数十个以上,有时呈条状排列。由于剧烈搔抓,常发生表皮剥脱、出血及血痂。结节周围的皮肤有色素沉着或增厚,呈苔藓样变。该病病程漫长,可长期不愈。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好发于四肢伸侧、手足背,尤以小腿伸侧为主,多有昆虫叮咬史。皮损可散在分部,也可呈线状排列。皮损为散在绿豆至黄豆大半球形、坚实的丘疹与结节,表面粗糙、角化增厚,呈褐色。瘙痒明显,慢性病程。
2.实验室检查 病理表现为明显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增宽并下延明显;真皮乳头内可见与表皮垂直走向的增粗的胶原纤维,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样细胞浸润。
3.鉴别诊断
(1)丘疹性荨麻疹:主要临床表现为风团样丘疹,中央有水疱,病程短,好发于儿童。
(2)寻常疣:好发于手足部位,皮损表现为角质增生,乳头样改变,色灰白,表面常见黑点,好发于儿童或免疫低下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
(3)结节性类天疱疮:类天疱疮的一个特殊类型,可结合病理染色、直接或间接免疫荧光进行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改善卫生条件,防止昆虫叮咬,去除有关诱因,避免局部刺激。同时需要排除可引起瘙痒的系统性原因,必要时可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检测,怀疑淋巴瘤时应做相应的检查。
2.常用方法
(1)局部治疗:①可外用各种剂型的糖皮质激素、角化显著的可外贴含醋酸曲安奈德及新霉素的肤疾宁等硬膏;②外用维A酸制剂对部分患者有用;③外用维生素D3衍生物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可减少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量;④严重皮损可选择局部糖皮质激素封闭治疗。
(2)全身治疗:①抗组胺药、抗抑郁或抗焦虑药可减少瘙痒症状,可以根据瘙痒的严重程度单独或联合应用;②沙利度胺对大部分结节性痒疹疗效较好,使用时需要关注致畸、便秘、血栓形成和末梢神经炎等副作用;③皮损增生明显、结节明显者可口服维A酸制剂,临床需要监测血脂、肝功能的变化,女性患者需要避孕;④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与甲氨蝶呤治疗顽固性结节性痒疹有效,但临床需要密切监测相关的副作用。
(3)物理治疗:局限性结节性痒疹可选用液氮冷冻、电凝及二氧化碳激光等治疗;紫外光照射,以及放射性核素32P、90Sr敷贴等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4)中药治疗:以活血化瘀和软坚散结为主要治疗原则。在辨证的基础上临床常使用桃仁、红花、川芎、红花、三棱、穿山甲等药。
(5)针灸对部分结节性痒疹有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