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二、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概述】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是以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为特征的急性皮肤病。本病曾被命名为Ritter病和新生儿天疱疮。大多数发生于婴儿,偶见于成人。男女发生比例约为2∶1。其致病菌为凝固酶阳性的噬菌体Ⅱ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71型),此菌可产生一种可溶性毒素——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ve toxin),作用于表皮颗粒层,导致皮肤分离和无菌性大疱形成。该毒素通过肾排泄,早产婴儿及患有肾炎、尿毒症等病的成人易受累。

【临床表现】

该病常有发热、乏力、咽喉疼痛、皮肤明显触痛等前驱症状。急性起病,红斑常初起于面部(口周或眼睑四周),48小时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在红斑的基础上发生松弛性大疱,Nikolsky征阳性,皮损处明显触痛。1~2日后大疱脱皮,遗留基底潮湿面和薄的漆样痂皮。患者“悲伤”面容、口周结痂和放射性裂纹为特征性表现。

手足部皮肤可呈手套样和短袜样剥脱,之后全身大疱基底潮湿面由鲜红色逐渐转为暗红色,出现糠状脱屑,7~14日后上皮重新生成,皮损愈合,不留瘢痕。适当治疗后疾病1~2周痊愈。儿童病死率为3%,成人可达50%,成人患者中100%有基础疾病。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典型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1~5周婴儿,在红斑的基础上发生松弛性大疱及表皮大片剥脱,口周放射性裂纹,皮损明显触痛等。

2.辅助检查

(1)细菌培养:结膜、鼻咽部、排泄物或皮肤化脓处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疱处多为阴性。

(2)皮肤病理:表皮细胞变性、坏死,颗粒层内或其下方界限清楚的裂隙,真皮炎症反应轻微,缺乏炎症细胞浸润。

3.鉴别诊断

(1)脓疱疮(大疱性):皮疹以脓疱为主,无表皮棘层松解现象,Nikolsky征阴性。

(2)脱屑性红皮症:多发生于2~4个月婴儿,皮疹始发于头皮、躯干,呈脂溢性皮炎表现,进而全身皮肤发红,伴有细小灰白色鳞屑,无大疱形成。

(3)非金黄色葡萄球菌型TEN:大多数为药物过敏,主要发生于成人,皮疹为多形性,有多形性红斑样表现,皮损触痛通常为轻到中度,Nikolsky征仅皮损处阳性,多有黏膜损伤,组织病理为表皮全层坏死,表皮下水疱,真皮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浸润。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注意清洁、卫生及护理,与其他新生儿隔离。

2.及早使用抗生素治疗 最好参照药物敏感试验,可选用耐β一内酰胺酶的抗生素(如双氯西林、氯唑西林、头孢菌素Ⅳ)等。

3.局部治疗 潮湿、裸露部位选用润滑剂涂抹减少瘙痒和触痛,可使用无刺激性的收敛、消炎杀菌类药物,如0.5%~1%新霉素乳剂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