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蕈样肉芽肿
【概述】
蕈样肉芽肿又称蕈样霉菌病(mycosis fungoides,MF)是一种低度恶性的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临床及组织学亚型多样。其可分为经典型MF和3种MF变异亚型(亲毛囊性MF、Paget病样网状细胞增多症和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研究表明遗传、环境、免疫因素等参与了本病的发生。目前认为本病与基因变异、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及免疫监视异常有关。
【临床表现】
临床病程呈慢性进行性,分为3期:红斑期、斑块期和肿瘤期。
1.红斑期 又称蕈样前期。皮损好发于躯干,特征性改变为大小不等的红斑,伴轻度脱屑。有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和皮肤异色样改变,如斑点状色素异常和毛细血管扩张。瘙痒常为早期或唯一自觉症状,难以忍受且治疗难以缓解,但也有患者不痒或偶痒。此期常常持续2~5年,也有长达数十年者。
2.斑块期 又称浸润期。由红斑期发展而来,皮损呈暗红色不规则隆起斑块,可局限或泛发,浸润程度不断增加,皮疹颜色也各不相同,可为淡红色、黄红色、暗红色、紫红色至棕红色。有少部分患者不经红斑期而直接进入斑块期。
3.肿瘤期 在浸润性损害基础上逐渐出现肿瘤,肿瘤可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增多,大小不等,多见于头面、躯干、四肢近端。
本病病程呈慢性进行性,个体差异较大。病程中可伴有淋巴结肿大,早期为皮病性淋巴结病,晚期可有淋巴结受累。
【诊断要点】
1.组织病理 早期诊断困难,部分患者需多次连续切片才能找到特异性病变。皮损组织病理特征性改变为浅表淋巴样细胞浸润,嗜表皮现象和Pautrier微脓肿形成,肿瘤细胞异型明显。早期斑片期的病理表现容易被忽视,表皮厚度可正常,也可轻度棘层肥厚或萎缩,真皮散在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斑块期亲表皮现象明显,单个散在的深染脑回状单一核细胞,周围有晕,往往在表皮内出现Pautrier微脓肿。肿瘤期亲表皮现象不明显,真皮内大量的细胞浸润,可达皮下脂肪组织,细胞有异型。损害常破坏表皮,形成溃疡。
2.辅助检查T细胞受体的基因重排也为诊断提供了较为特异的方法。
3.鉴别诊断MF需要与湿疹、鱼鳞病、光线性类网状细胞增生症等鉴别。
【治疗原则】
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控制或减轻病情,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无病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早期MF主张以皮肤局部治疗为主,系统性化疗仅适用于进展期伴淋巴结或内脏受累的晚期患者。
1.局部治疗
(1)外用糖皮质激素:对于红斑期皮损效果较好。糖皮质激素对轻度浸润性斑块也有效,同时也是进展期MF的重要辅助治疗方法。
(2)外用氮芥:对于斑块期皮损疗效较好,也可用于肿瘤期皮损。通常应用0.01%或0.02%氮芥溶液或软膏。氮芥溶液常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10 mg/50 ml)稀释后外用,每日1次。皮损消退后,仍需要维持治疗6个月。复发者再用仍有效。
(3)物理治疗:包括PUVA治疗、NBUVB治疗及全身皮肤电子束照射。目前多应用NBUVB治疗,治疗初期每周照3次,治疗后逐渐增加剂量。皮损消退后维持1~2个月,以后逐渐减少治疗次数,维持每周治疗1次,疗程1年以上。全身皮肤电子束照射适用于肿瘤期、全身广泛浸润及大片斑块患者。
2.系统治疗
(1)化疗:可用于中晚期MF、病情进展迅速、内脏及淋巴结受累患者。多采用单药物化疗,甲氨蝶呤最为常用。早期MF均应尽量避免化疗。
(2)免疫调节剂:常用的免疫调节剂是α干扰素,流感样症状是干扰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3)维A酸类药物:可调节肿瘤分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也可能参与对单个核细胞皮肤浸润的免疫。目前常用阿维A治疗MF,可单独应用,也可与α干扰素联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