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及乳房外Paget病

二、乳房及乳房外Paget病

【概述】

Paget病(派吉特病)也称为湿疹样癌,根据发生部位分为乳房Paget病及乳房外Paget病两型。两型Paget病在临床上均表现为湿疹样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以表皮内大而淡染的Paget细胞为特点。本病病因未明,目前多认为本病是起源于乳腺导管及大汗腺导管开口部的原位癌,并从该处向下沿乳腺导管及腺上皮扩展,最终可侵入结缔组织;向上则扩展到表皮内而形成Paget病皮损。乳房Paget病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女性,仅少数病例为男性。本病主要为乳腺癌或顶泌汗腺癌扩展至乳头及其周围表皮的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生于单侧乳房部位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基底有浸润,病程慢性。乳房外Paget病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乳房外Paget病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免疫组化结果支持顶泌汗腺起源。继发乳房外Paget病的表皮病变常由直肠癌、子宫颈内膜癌等转移而来。本病好发于男性,女性少见,常发生于50岁以上,病程缓慢,病期半年至十余年。损害为发生在外生殖器部位或肛周的长期不愈的湿疹样皮肤损害。本病属于癌性病变,对于乳房及外生殖器或肛周长期不愈的湿疹样皮损,特别是边缘明显的,应提高警惕,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活检可确诊。

【临床表现】

1.乳房Paget病 对于50岁以上患者,乳房部位单侧片状浸润性损害,病期慢性,暂时好转后又复发,应考虑本病。其损害一般发生于单侧乳头、乳晕及其周围,呈湿疹样外观,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浸润性红色斑片,略高于周围皮肤,表面多有渗出性结痂或糜烂、脱屑,并可见皲裂。病理活检对本病的诊断非常重要,活检如发现表皮内存在Paget细胞,可明确诊断。

2.乳房外Paget病 好发于顶泌汗腺分布部位,如阴囊、阴茎、大小阴唇和阴道,少见于肛周、会阴或腋窝等处。大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本病可继发于腺癌的扩展,也可侵犯宫颈和泌尿道。损害如同乳房Paget病,呈界限清楚的红色斑片,大小不一,边缘狭窄,稍隆起,呈淡褐色,中央潮红、糜烂或渗出,上覆鳞屑或结痂,有时呈疣状、结节状和乳头瘤状,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少数有疼痛。

【诊断要点】

1.乳房Paget病 组织病理的特点是在表皮内,特别是棘层下部出现Paget细胞,此细胞较正常角质形成细胞大1~2倍,圆形,无细胞棘突及细胞间桥,胞质丰富而淡染,如空泡状。核大,圆形或卵圆形,深染,核膜清晰。可见多个核,可见有丝分裂象。在表皮内单个存在,也可成巢状聚集。基底细胞被挤压在基底膜带与Paget细胞之间,呈扁平带状,即Paget样现象。真皮内常有中度慢性炎症浸润。乳头下乳腺导管内可见管内癌,癌细胞与Paget细胞相似。Paget细胞对PAS染色多呈阳性,阿新蓝染色呈弱阳性。免疫组化染色Paget细胞对上皮膜抗原及癌胚抗原常为阳性,并可表达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

2.乳房外Paget病 组织病理有不等量的Paget细胞,有时可见核被挤压在细胞的一边呈印戒状。在表皮附属器,特别是毛囊或外泌汗腺导管的上皮内也能见到Paget细胞,并可侵犯真皮,这与乳房Paget病不同。Paget细胞对PAS、阿新蓝呈阳性。免疫组化显示Paget细胞对癌胚抗原、顶泌汗腺上皮抗原、CK7等呈阳性,ER和PR阳性者较低。

【治疗原则】

1.乳房Paget病 确诊后应迅速行乳房单纯切除术,如并发乳腺癌时,应行根治术。

2.乳房外Paget病 首选手术切除,可用Mohs外科技术。若损害较大,累及腹股沟和肛周时,需行植皮术。继发性乳房外Paget病应对原发病做相应处理。复发病例可再次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