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概述】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oxic shock syndrome,TSS)是一种发热、出疹、低血压、肢端脱屑和多系统损害的疾病。最初人们认为,月经期使用月经棉塞与TSS的发生有关,月经棉塞的使用使生殖道原有的或从体外带入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生长繁殖,进而产生肠毒素进入血液而引起的全身中毒性病变;如今,多数TSS为非月经型,见于经历了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表现为突发的高热伴肌肉疼痛、呕吐、腹泻、头痛和咽炎;重症TSS需要加强支持治疗。
在19世纪80年代早期,人们认为,月经期使用月经棉塞与TSS的发生有关,月经棉塞的使用使生殖道原有的或从体外带入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生长繁殖、进而产生肠毒素进入血液而引起的全身中毒性病变,这些毒素为超抗原,主要为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此外,肠毒素A-D和H也参与本病发生。但近年来不断有非月经期病例的报道,多与外伤、插管、挖鼻等导致的感染有关。
【临床表现】
TSS初期为突发的高热伴肌肉疼痛、呕吐、腹泻、头痛和咽炎,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休克。临床上,TSS病情严重程度不一,可表现为轻型到致死型。葡萄球菌引起的TSS比链球菌引起的TSS的皮损更广泛和常见。
患者皮疹常从躯干开始,出现弥漫性猩红热样皮疹,呈向心性分布。手足掌出现水肿性红斑,也会出现黏膜红斑、草莓舌、结合膜充血,全身性非凹陷性水肿。症状出现后1~3周,可出现手足脱屑。经过治疗,大多数患者可完全康复,不过也可出现并发症,如肾功能下降、持续无力和疲劳、关节痛等。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①发热,体温>39.6℃;②弥漫性红皮病样发疹;③病后1~2周皮肤脱屑;④低血压;⑤临床或实验室检查至少有3个器官系统受累。
2.鉴别诊断
(1)猩红热: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红疹毒素引起,首先从颈部、胸部和腋下开始并逐渐波及全身,皮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细小丘疹,压之褪色,腋窝、肘部和腹股沟可见Pastias线,口周苍白圈,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伴核左移。
(2)SSSS:多发生于1~5周婴儿,无明显的外伤、插管等病史,临床表现为在红斑基础上发生松弛性大疱及表皮剥脱。
【治疗原则】
重症TSS需要加强支持治疗,低血压予以静脉补液和使用升压药。异物和任何感染灶(如鼻孔塞、棉球)应该被去除。应该使用耐β-内酰胺酶的抗生素治疗产毒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病灶。一些学者主张使用抑制毒素产生的抗生素,如克林霉素、利福平。对使用抗生素而休克仍不能缓解的重症患者,需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