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酒渣鼻
【概述】
酒渣鼻(rosacea)又称玫瑰痤疮(acne rosacea),主要发生于面部中央(包括颊、鼻、颏和前额中央)的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的慢性疾病,常伴以丘疹、脓疱和水肿。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女性,特别是绝经期的女性更为常见。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①饮食与胃肠道功能紊乱;②情绪紧张与疲劳;③感染;④气候寒冷与其他气候变化;⑤其他,遗传、内分泌、免疫因素等。
【临床表现】
本病常见于中年人,女性较多,但病情严重者常为男性患者。本病可分为三期。
1.红斑与毛细血管扩张期 首先是鼻部潮红,表面油腻发亮,以后累及颊部、前额中部和颏部,常为对称性。初起的红斑时隐时现,以后变为持久性充血性红斑和浅表的毛细血管扩张,毛囊孔扩大以鼻尖为甚。患者可有热和充血感。皮损常在春季及情绪紧张、发怒和疲劳时加重。本期可持续数个月至数年,以后再向第2期发展。
2.丘疹期 在红斑与毛细血管扩张的基础上常伴阵发性炎症,有圆形、暗红色针头到黄豆大小水肿性毛囊丘疹和脓疱。损害较深、较大时可形成疖肿或类似囊肿性痤疮样损害。丘疹性损害的严重度不一定与红斑成正比。脓疱形成也不一定仅限于严重病例。有时丘疹可成群发生在颈、肩、胸或手臂,甚至臀部、大腿或足。患者常有烧灼和刺痛感。
3.肥大期(又称鼻赘期)常见于40岁后的男性,在红斑、丘疹基础上鼻尖和鼻翼显暗红色或紫红色,皮肤不规则地粗糙增厚,鼻部逐渐肥大,形成显著高出皮面的,分叶状的、大小不等、高低不平的柔软结节,最终导致畸形的鼻赘。较少患者的鼻赘可累及颌和耳。极少数病例可发展成鳞状细胞癌或基底细胞癌。
除上述症状外尚有一种眼酒渣鼻,45岁以上女性绝经期前后约75%有眼酒渣鼻,而男性鼻赘期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眼受累表现。
患者出现眼干、眼睑和结膜充血、视力模糊、畏光、流泪、灼热感、刺痛、异物感、瘙痒,常诊断为睑炎和结膜炎。眼部检查多见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睑板腺功能障碍、睫状体基部充血、角膜上皮糜烂和血管形成,部分患者可因发生角膜炎症、溃疡而视力减退。
眼酒渣鼻的症状及体征与皮肤酒渣鼻的分期无平行关系,有时轻度皮肤酒渣鼻患者比重度皮肤酒渣鼻者其眼部症状更严重。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根据常见于中年人,面部中央发生的典型皮损包括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和结节可以诊断。
2.组织病理 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期,真皮内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非特异性炎症浸润。在丘疹性损害中,真皮内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毛囊或皮脂腺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杂有少许组织细胞和浆细胞,部分病例尚有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有时发生毛囊周围炎,伴毛囊内脓肿形成和毛细血管扩张,皮脂腺不肥大。在鼻赘期,皮脂腺数目增多,腺体增大,腺口扩张并充满角质和皮脂,兼有皮下结缔组织增生和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或毛囊内脓肿形成。
3.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寻常痤疮、脂溢性皮炎、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口周皮炎等进行鉴别。眼酒渣鼻尚需与睑缘炎、结膜炎、角膜炎以及有干眼症状的疾病鉴别。
【治疗原则】
尽量去除加重本病的诱因,如避免饮酒,不吃辛辣刺激食物,保持消化良好及大便通畅等。
1.局部疗法
(1)0.75%甲硝唑(灭滴灵)凝胶或1%~5%甲硝唑乳膏外用,每日2次,8周后可减轻红斑,对丘疹、脓疱损害的疗效明显,并能预防轻症患者的复发。
(2)含硫磺类药物:如5%硫磺乳膏、复方硫磺洗剂(10%磺胺醋酰钠+5%硫磺)。
(3)壬二酸(azelaic acid,AZA):15%壬二酸凝胶,每日2次,对丘疹、脓疱改善效果较好,但对毛细血管扩张效果差。
(4)其他:如1%克林霉素-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剂、克林霉素溶液等。此外,他克莫司对激素诱发的酒渣鼻样皮损有一定疗效。激光治疗对毛细血管扩张有一定效果。
2.系统疗法
(1)四环素类:一般认为其疗效在于抗炎活性而非抗菌作用。四环素、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持续2~4周,控制病情后,逐渐减量至最小有效维持量,维持数月。
(2)硝基咪唑类:中度患者可口服甲硝唑、替硝唑,6周为1个疗程,可持续3个月,对丘疹、脓疱有效,对红斑效果较差。
(3)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用于四环素不耐受者。
(4)异维A酸:对多种类型酒渣鼻均有效,但副作用大,病情严重而对抗生素无效者可选用,尤其是严重眼酒渣鼻患者。
(5)氯化喹啉、轻基氯喹:也有一定疗效,总疗程不大于3个月。
3.手术治疗 鼻赘患者,可做整形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