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出血性肉瘤

七、特发性出血性肉瘤

【概述】

特发性出血性肉瘤又称卡波西肉瘤(Kaposi肉瘤,KS),是一种少见的以梭形细胞增生和血管瘤样结构为特征的恶性肿瘤。具体病因不明,可能是感染、遗传易感性、免疫因素、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感染与KS的发生关系密切。

【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特点及预后的不同,分为4型:经典型、非洲型(地方型)、医源型(免疫抑制型)和艾滋病相关型。

1.经典型 好发于地中海地区和东欧一些国家,我国新疆地区亦多见,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典型皮损为四肢末端黑褐色、紫罗兰色浸润性结节及斑块,可融合成片,部分有糜烂、渗出及溃疡,早期损害质地软如海绵,陈旧皮损质地坚硬如橡皮样硬度。除皮肤外,可累及皮下淋巴结和内脏,胃肠道是最常受累的器官。骨骼改变是特征性的,具有诊断意义,显著的改变是骨质疏松、囊肿和骨皮质侵蚀。本型死亡率为10%~20%,平均存活期为9年。

2.非洲型 是非洲赤道地区常见的肿瘤,可分为4种亚型:①结节型,常见,发展缓慢,平均持续时间为5~8年,类似于经典型KS;②菜花样型,又称增殖型,生长迅速,易破溃出血,扩展至真皮、皮下、肌肉和骨骼;③浸润型,常局限于手、足部,损害发展缓慢,但侵袭性大,常有骨骼损害;④淋巴结病型,主要累及儿童和年轻人,皮肤损害可有可无,涉及的淋巴结生长迅速,预后极差。以皮肤损害为主的儿童患者,病程进展往往较慢。

3.医源型 是器官移植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特别是肾移植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所致。皮疹与经典型类似,部分患者停用免疫抑制剂后可自愈。

4.艾滋病相关型 艾滋病患者因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易发此病,是HIV感染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KS作为艾滋病首发症状者占30%。皮损进展取决于免疫功能状态,若CD4+细胞计数升高,皮疹可自行消退。最常受累的内脏是肺、胃肠道和淋巴结。本型易发于年轻人、进展快、治疗困难,死亡率高。

【诊断要点】

1.组织病理 尽管KS临床表现各种各样,4种临床类型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基本一致,但在疾病的不同阶段,皮损的临床形态不同,组织病理学表现也有一定差异。早期表现为真皮内血管数量轻度增多,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及肥大细胞浸润。晚期损害中可见广泛的真皮血管增生,内皮细胞增生显著。在血管瘤性损害中可见数量不等的境界较清的嗜酸性团块,团块中散在大量不规则、裂隙样的血管腔,无内皮细胞衬托。

2.鉴别诊断本病需与皮肤结核、其他肉瘤及血管肿瘤等疾病鉴别。各种疾病分开鉴别。

【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分局部治疗及系统治疗。

1.局部治疗

(1)手术治疗:早期皮损较小的患者可选择手术切除。

(2)化学疗法:局部皮损内注射长春新碱、博来霉素等,损害可短期缓解,但有一定的复发率。

(3)生物治疗:注射α干扰素是目前对于KS应用较多较为成熟的疗法。α干扰素具有抗血管增生、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的功能。

(4)放射治疗:KS皮损对放疗高度敏感,已广泛应用,但对黏膜损害不良反应重,疗效欠佳。

2.系统治疗

(1)干扰素:系统应用α干扰素对KS效果较好。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批准α干扰素为系统治疗KS的有效药物。

(2)抗血管生成药物:抗血管生成剂有助于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故可用于治疗KS。沙利度胺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其可抑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的血管增殖,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的产生和细胞之间的黏附作用。

(3)化疗药物:通常用于治疗内脏系统受累、皮损进展迅速的KS患者,包括长春新碱、博来霉素、紫杉醇等。

(4)抗HHV药物:近年来研究表明,KS患者皮损及外周血中存在HHV-8病毒,因此抗病毒治疗在KS预防中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