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接触性皮炎
【概述】
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是皮肤或黏膜单次或多次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甚至以外的部位发生的瘙痒性的炎症性反应,表现为红斑、肿胀、丘疹、水疱甚至大疱。
能引起ACD的物质大致分为动物性、植物性和化学性三大类:①动物性的,包括动物的毒素、昆虫的毒毛;②植物性的,包括部分植物的叶、茎、花、果或其产物等;③化学性的,品种繁多,是引起接触性皮炎的主要病因,包括金属及其制品(如镍、铬)、日常生活用品(如各种洗涤剂、光亮剂、乳胶手套、塑料等)、化妆品(如化妆油彩、染发水等)、外用药物(如汞剂、磺胺类药物、抗生素软膏、清凉油等)、杀虫剂、除臭剂及各种化工原料(如汽油、油漆)等。
根据病程,接触性皮炎分为急性ACD和慢性ACD,常见的代表性的反应是由野葛和镍引起的ACD。斑贴试验是准确、可靠的诊断金标准。
【临床表现】
根据发生原因,ACD可分为原发刺激性和变态反应性两种。
1.原发刺激性ACD对皮肤有很强的刺激性,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生皮炎,原发性刺激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刺激性很强的物质,如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接触后短时间内发病;另一种是刺激物较弱的物质,如肥皂、有机溶剂等,由于较长时间接触后发病。
2.变态反应性ACD接触物基本上无刺激,少数人接触该物质致敏后,再接触该物质,经12~48小时在接触部位及其附近发生皮炎。
ACD的临床表现一般无特异性。由于接触物的性质、浓度、接触方式及个体的反应性不同,发生的皮炎形态、范围及严重程度也不相同。轻症时局部呈红斑、稍有水肿,或有针尖大小丘疹,重症时红斑肿胀明显,多数丘疹、水疱甚至大疱,水疱破裂则有糜烂、渗出和结痂。反复接触或处理不当,也可出现亚急性或慢性皮炎的表现,呈苔藓样变或湿疹样改变。临床上有时还可见到接触性荨麻疹的皮疹。皮炎发生于组织疏松部位如眼睑、口唇、包皮、阴囊等处时肿胀明显。皮炎的部位及范围与接触部位一致,境界鲜明,但如接触物为气体、粉尘,则皮炎呈弥漫性而无一定的鲜明界限。
自觉症状有瘙痒、烧灼感或胀痛感,少数严重病例可有全身反应,如发热、畏寒、头痛、恶心等。本病的病程有自限性,一般于去除病因后,处理得当,1~2周可痊愈。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有接触史、在接触部位或身体暴露部位突然发生境界清楚的急性皮炎,皮疹形态单一,除去原因后皮损很快消退。
2.辅助检查 无特殊检查,如系统症状明显可查血常规等。
(1)斑贴试验:是诊断ACD的最简单的方法。现通用铝小室胶带,即直径为8 mm的铝制小碟粘贴在无致敏性的多孔胶带纸上。应用时,将可疑物配制成适当浓度,加少量可疑物至铝制小碟内,然后敷贴于背部两侧或前臂内侧,经48小时后观察反应。如48小时内发生刺激或有阳性反应出现,即除去试验物。如同时进行多种可疑物斑贴试验时,需按次序分行排列,并做好记号。一般连续观察2~3日,试验的时间应选择在皮炎损害治愈后或接近治愈时进行。使用物品的浓度应以一般人不发生刺激为度。
(2)皮肤病理
1)急性皮炎:组织病理变化主要在表皮,表现为细胞间和细胞内水肿乃至海绵形成,棘层内和角层下水疱,疱内含有少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崩解的表皮细胞。真皮上部血管扩张,结缔组织水肿,血管周围轻度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也有少数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2)亚急性皮炎:表皮细胞内水肿、海绵形成及少数水疱,轻度表皮肥厚和程度不等的角化不全,真皮内血管周围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
3)慢性皮炎:棘层增厚,表皮突显著延长,并有角化过度和角化不全,在表皮内可能尚有轻度的细胞间水肿。真皮上部显示轻度血管周围炎症浸润,以淋巴细胞居多,此外还有嗜酸性粒细胞及纤维细胞,毛细血管数目增多,内皮细胞肿胀和增生。
3.鉴别诊断ACD需与其他多种类型的皮炎进行鉴别,包括特应性皮炎、淤积性皮炎和脂溢性皮炎等,手部和足部的ACD还需与足癣进行鉴别。
(1)特应性皮炎:有家族或个人“特应性”史,典型的皮损特点:婴儿期呈急性或亚急性湿疹,好发于两颊和额部,多发生于生后1个月的婴儿,儿童期及青少年期则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好发于四肢屈侧,特别是肘、膝窝。不难鉴别。
(2)淤积性皮炎:即静脉曲张性湿疹,好发于静脉曲张者小腿胫前的下1/3处及两踝附近,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湿疹样改变。不难诊断。
(3)脂溢性皮炎:本病好发于成人和婴儿,有皮脂溢出体质,在皮脂溢出基础上发生。典型皮损为油腻性鳞屑性黄红色斑片,常自头部开始向下蔓延,易于鉴别。
(4)手足癣:手癣常起病于手掌某一部位,缓慢扩大,最终累及大部或全部甚至两侧手掌,损害为红斑、水疱、鳞屑和角化增厚,真菌镜检可找见菌丝。足癣有多种皮损类型,角化过度型、丘疹鳞屑型、水疱型、趾间糜烂型和体癣型,结合实验室真菌检查,容易鉴别。
【治疗原则】
首先是寻找致病原因,去除原因后再予以适当处理,可迅速痊愈。其次是以后尽量避免已知的过敏原,不宜直接接触高浓度的任何药品或化学物质,慎用易致敏的外用药物。
接触致敏物质后,立即用大量清水将接触物洗去,避免搔抓、肥皂水洗及热水洗烫,不使用可能产生刺激的药物。
外用治疗:根据皮损炎症情况,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轻度红肿、丘疹、水疱而无渗液时用炉甘石洗剂;有明显渗液时可用3%硼酸溶液或1∶(5000~10000)高锰酸钾冷湿敷;急性皮炎红肿、水疱、渗液不多时可外用锌氧油,有感染时可加0.5%新霉素。亚急性阶段,可用各种糖皮质激素霜剂。
内用治疗:以止痒、脱敏为主。内服抗组胺药物、维生素C,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溶液。对重症泛发患者可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或静脉注射,有并发感染者则加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