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汗孔角化病

四、汗孔角化病

【概述】

本病是一种较少见的、起源于遗传的慢性进行性角化不全皮肤病,以边缘堤状疣状隆起、中央轻度萎缩、组织学上存在角质样板层为特点,由Mibelli于1893年首先报道并命名。Mibelli认为本病的损害是由于汗孔部角化障碍所致,因此命名为汗孔角化病。但有些学者发现皮损边缘的角质样板层可能和毛囊有关,并且病损也可见于黏膜、龟头及其他无小汗管的部位。本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在一个家族几代成员中发病。但也有无遗传证据而散发于人群者。已证明本病是表皮的细胞不正常的克隆增生,这些增生可受某些刺激而激发,尤其是免疫抑制剂,其他如肾移植、电子束辐射、光化学疗法、日光及慢性皮损损伤等均可诱发或加剧皮损。

【临床表现】

(1)好发部位:皮损好发于四肢(尤其在手足部)、面部、颈部、肩部及外阴,也可累及头皮和口腔黏膜,不同部位的皮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位于受压或摩擦部位皮肤增厚处者,堤状角质性隆起的边缘特别显著;位于趾间者类似鸡眼;位于面部者边缘为一圈黑线而隆起不显;位于皮肤娇嫩处(如腋下),其角化和萎缩均轻;位于踝部者皮损有时类似疣状痣;位于头皮者产生斑秃;位于口腔黏膜者边缘浸渍,呈乳白色升高的条索;位于阴茎者产生糜烂性龟头包皮炎。

(2)皮损开始为一小的角化丘疹,缓慢向周围扩展形成环形、地图形、匍行性或不规则形的边界清楚的斑片,边缘呈堤状、有沟槽的角质性隆起,灰色或棕色,中心部分皮肤干燥光滑而有轻度萎缩,缺乏毳毛,其间汗孔处有时有针头大细小的角质栓。皮损形态不一,可从细小的角化性丘疹直至巨大的疣状隆起,有时因边缘窄,颜色深而像一圈黑线,或因向单一方向扩展形成线状,或因中央发生新疹而形成多环形。皮损直径大小可自几毫米至几厘米,数目也因人而异,从单个至百余个不等,数目多时常呈带状分布于某一区域,受外伤处可以出现新疹。

(3)本病男性较多见,初发于幼年期。但也有起于成年期者,一般无主观症状。皮损往往持续存在,趋向缓慢和不规则进展。

(4)汗孔角化易于恶变,恶变大多发生在线状型,且大多数在下肢。Goerttler报道巨大汗孔角化病恶变率为7.5%~11%。Jame等报道了32例癌变患者的情况,其中21例发生了鳞癌,8例为Bowen病,3例为基底细胞癌。

(5)病程和预后:汗孔角化病随时间皮损增大和数目增多。虽然这在Mibelli汗孔角化病中进展非常缓慢,但在DSP中进展是很显著的。恶变常发生于Mibelli汗孔角化病大的、孤立的长期皮损,但它也发生于DSP、DSAP和PPPD。据统计,日本患者发病较早,在汗孔角化病皮损中更易发生多发的恶性肿瘤。

(6)组织病理:取自周围高起的角化过度嵴处,镜下该嵴呈充有角蛋白的凹陷。其凹窝以某种角度向下方深部伸展,其顶端偏离损害中央部位。在充有角蛋白的凹窝部中央,有一不全角化柱,即圆锥形板层,此为本病最有特征的组织相。在板层内,角质细胞呈同质性并有嗜碱性固缩核,其下方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排列不规则,胞核固缩伴核周围水肿。皮损中央部位的表皮棘层萎缩,但也可呈正常厚度(偶有肥厚),真皮可见非特异性血管周围慢性炎细胞浸润。

【诊断要点】

本病根据临床表现一般诊断并不难,必要时可做活检以证实,因本病的组织病理象有诊断价值。

本病需与扁平苔藓、萎缩性硬化性苔藓 、疣、光线性角化病、疣状表皮痣、Bowen病、环状穿通性肉芽肿、环状晚期梅毒疹、环状弹性纤维溶解性肉芽肿以及匍行性穿通性弹性纤维病鉴别。

【治疗原则】

(1)各种治疗方法疗效均不满意,任何治疗方法都不能防止其复发。

(2)可外用10%水杨酸软膏或0.05%~0.1%维A酸软膏,外用氟尿嘧啶封包治疗对本病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对过度角化的角质使用角质溶解剂治疗通常能减轻症状。

(3)内服阿维A酯、阿维A酸或异维A酸往往在用药期有效。对疑与日晒有关的患者可试服氯喹治疗。

(4)对局限性皮损可用二氧化碳激光、电灼、液氮冷冻或手术切除。

(5)因本病的损害位于表皮和真皮浅层,故也可试用皮肤磨削术来治疗,但磨削的深度不能超过真皮乳头层,否则术后会遗留瘢痕。

(6)由于本病可有恶变,故对于局限性的皮损均应予以切除或破坏;对播散型患者应接受定期随访,遇有在角化斑基础上发生增生损害时应及时做活检,一旦有癌变趋势即应切除、冷冻或电灼、激光去除,以防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