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疱疹样皮炎
以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疱疹样皮炎与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的区别前者是真皮乳头层IgA颗粒状沉积,后者为基底膜带IgA线状沉积。疱疹样皮炎是肠病的皮肤表现,几乎所有的病例皆伴发谷蛋白敏感性肠病。疱疹样皮炎和肠病是遗传性疾病,与HLA-DQ2基因型有高度相关性。通过限制谷蛋白摄入,疱疹样皮炎的肠病及皮损可得到控制。疱疹样皮炎和线状IgA大疱性皮病以氨苯砜治疗有效。在成人,线状IgA大疱性皮病常由药物引起。
【概述】
疱疹样皮炎(dermatitis herpetiformis,DH)一种慢性复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对称群集分布的丘疱疹,伴极度瘙痒。抗体是转谷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TGs)抗体,表皮的TG抗体与肠道的TG相结合,作为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皮肤。复合物中的IgA通过替代途径活化补体,趋化中性粒细胞,释放蛋白酶,造成组织损伤。90%以上的DH患者有谷胶蛋白敏感性肠病,但仅有20%的DH患者有肠病的症状。免疫遗传与HLA-B8、HLA-DR和HLA-DQ相关。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30~40岁。症状一般比皮损早出现,瘙痒通常是最早期的症状。皮损对称,主要分布于枕、肩、背、臀及四肢伸侧、头面部。皮损多形性,可有红斑、丘疹及风团;水疱常聚集排列成群或排列成环形,地图形。水疱紧张饱满,不常发展成大水疱;也可见到搔抓引起的表皮剥脱、感染及苔藓样变。愈合后有色素沉着或脱失。DH常持续终身,10%的患者可自行缓解,但多数缓解与限制谷胶蛋白饮食相关。
【诊断要点】
(1)典型临床表现。
(2)组织病理示真皮乳头中性粒细胞浸润,真皮-表皮交界处水疱形成。直接免疫荧光:皮损周围外观正常的皮肤见真皮乳头层颗粒状IgA沉积。
(3)部分患者对碘化钾软膏斑贴试验阳性。
【治疗原则】
DH的治疗包括氨苯砜(100~150 mg/d)和不含谷蛋白的饮食,避免吃含有碘、溴的食物及药物。瘙痒症状在服用氨苯砜48~72小时内缓解。如患者不能耐受氨苯砜可选磺胺吡啶。氨苯砜治疗对皮损有显著的效果但对肠病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