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概述】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纤维肉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其起源于真皮中一种可向多方向分化的间质细胞(CD34阳性树突状细胞),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外伤、遗传、接受过放疗、照射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好发于躯干、四肢近端等部位。本病皮损生长缓慢,可长达数年无自觉症状。初起可表现为硬性斑片,其上可发生多个硬性结节,呈淡红色或淡蓝色,损害逐渐增大,表现为隆起硬固肿块,表面稍光滑,可伴有脓性渗出物和溃疡。一般无自觉症状,个别可有轻度疼痛,随着损害扩大,疼痛逐渐明显。肿瘤除隆起表面外,也可为侵袭性生长,侵及皮下组织。根据组织病理特点,DFSP主要分为4型:经典型、色素型、黏液型及纤维肉瘤型,另外还有颗粒细胞型、萎缩型和伴有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样区域的DFSP等少见型。其中萎缩型是一种较特殊的DFSP,表现为萎缩性斑块或硬化斑。纤维肉瘤型预后最差,有较高的复发和转移趋势。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临床上出现隆起硬块,缓慢生长,组织病理显示瘤细胞和胶原纤维常呈席纹状、车轮状、编织状、旋涡状或束状排列。

2.组织病理 偶见巨细胞、黄色瘤细胞、泡沫细胞、炎症细胞和出血坏死。瘤细胞常侵犯皮下脂肪呈蜂窝状。

3.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皮肤纤维瘤、瘢痕疙瘩等纤维增生性疾病鉴别。免疫组化显示CD34阳性是本病区别于其他纤维组织细胞肿瘤的主要鉴别点。每个疾病分开鉴别。

【治疗原则】

首选手术切除,采用大范围切除或使用Mohs显微外科手术,但术后易原位复发,远处转移罕见。建议术中送冷冻切片以了解切缘是否阳性,如切缘阳性则需扩大手术范围。超声检查对确定切除范围有一定参考意义。首次手术的广泛性切除,是治疗DFSP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