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雀 斑

一、雀 斑

【概述】

雀斑是一种褐色点状的色素沉着斑,好发于面部。目前认为其病因主要为遗传倾向及紫外线照射。遗传模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特征,致病基因定位于4q32~q34。而紫外线照射可促使表皮中黑素体氧化从而导致皮疹变多、色泽变深,导致雀斑。

【临床表现】

雀斑好发于女性,一般3~5岁即可发生,多见于面部尤其是鼻部及两颊,颈部、手背等处也可见皮疹。非暴露部位的皮肤和黏膜无皮疹。皮疹典型表现为针头至米粒大小淡褐色至黑褐色点状斑,形状大小不规则,多为卵圆形或者圆形,数目不定,一般无自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患者种族不同,斑点色素可有不同,但非黑色,可与斑痣鉴别。另外,皮疹呈现夏重冬轻趋势,即春末夏初时可见皮疹色泽变深、数目增多,而至秋末冬初可见皮疹色泽减淡、数目减少等。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多为褐色点状色素沉着斑,好发于暴露部位,皮疹形状、大小、数目因人而异,日晒可促发和加重此病。

2.皮肤病理 雀斑处表皮基底层黑素增加,黑素细胞数目正常但形态变大,树枝状突起明显增多。

3.鉴别诊断本病主要与黑子和面正中黑子病鉴别。

(1)黑子:良性色素沉着性斑疹,散在分布,多见于儿童,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皮疹数目少但色泽深。皮疹分布不受限于紫外线暴露部位,任何部位均可发病,黏膜亦可累及。组织病理示表皮黑素颗粒增多,基底层黑素细胞增多,表皮突和真皮乳头延长,且真皮上部可见噬黑素细胞。黑子和雀斑偶可同时存在,造成诊断上的困难。

(2)面正中黑子病:即面正中部雀斑样痣病,通常合并多发性骨骼异常、神经系统疾病和先天性缺陷,为一种罕见的综合征。皮疹主要分布于颜面正中部位尤其是鼻部和双侧眼眶下,为成蝴蝶样排列的褐色或黑色小斑点。婴儿期即可出现皮疹,幼儿期增多,直至8~10岁。

【治疗原则】

(1)避免日晒,外出须使用防晒剂。

(2)局部腐蚀、化学剥脱疗法(液氮或者酚类)均可致雀斑剥脱,但部分患者可形成色素紊乱或者瘢痕。

(3)激光治疗(如波长为510nm的染料脉冲激光)疗效可,但不能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