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角层下脓疱病
2025年08月10日
七、角层下脓疱病
【概述】
角层下脓疱病(subcorneal pustular dermatosis)是一种慢性良性复发性无菌脓疱性皮肤病,好发于中年妇女,病理变化为角层下脓疱。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40~50岁的中年女性。皮损倾向于对称分布,主要侵犯腋下、腹股沟、乳房下、躯干和四肢屈侧等处,掌跖也可发病,但不侵犯头面部及黏膜部位。在正常皮肤或轻度红斑的基础上,出现蚕豆大小脓疱,或先为水疱,很快变为脓疱,脓疱常呈卵圆形、疱壁松弛。由于重力脓液聚集在脓疱的下垂部位,呈弦月状,上方为澄清疱液。水疱、脓疱散在,也可聚集呈环状或匍行性。数日后脓疱干涸或破裂,留下浅表的结痂、鳞屑,痊愈时留下褐色色素沉着,不发生萎缩或瘢痕。发作与缓解交替,间隔数日或数周不等。一般没有自觉症状,可有轻度瘙痒,没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脓液细菌培养多为阴性。本病为慢性良性经过,反复发作。
【诊断要点】
诊断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典型病变为表皮角层下脓疱,疱内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偶见嗜酸性粒细胞,脓疱下方表皮几乎无改变,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治疗原则】
1.首选氨苯砜 50~100 mg/d,多数患者治疗后能控制,以后用小剂量维持。
2.磺胺吡啶 1~3 mg/d,分次口服,可以和氨苯砜合用。
3.糖皮质激素 口服或外用对部分病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