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丹 毒
【概述】
丹毒(erysipelas)是一种主要累及淋巴管的真皮感染,病原菌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细菌多由皮肤、黏膜破口侵入,亦可血行感染。本病好发于年轻人、老年人和有淋巴水肿、慢性溃疡的人,营养不良、酗酒和丙种球蛋白缺陷均为促发因素,足癣和鼻炎是小腿和面部丹毒的主要诱因。本病夏季发病率高。
【临床表现】
面部及下肢为疾病最常见的部位。潜伏期为2~5日,起病急,有发热、寒战、恶心等前驱症状,数小时至1日后出现水肿性红斑样皮损,与周围皮肤境界清楚,局部皮温高,有自觉疼痛及触痛,可出现硬结和凹陷性水肿,局部淋巴结肿大常见,伴或不伴淋巴管炎。严重者可出现水疱、大疱、脓疱和出血性坏死。并发症少见。炎症消退后可出现局部脱屑和色素沉着。本病有原部位复发倾向,若反复发作,皮肤淋巴管受损堵塞,可继发象皮肿(多见于下肢)。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急性起病,境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自觉疼痛,伴发热、畏寒、局部淋巴结肿大。
2.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2)病理变化:真皮弥漫性水肿,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和淋巴管扩张,真皮灶性化脓性坏死及真皮表皮分离。
3.鉴别诊断
(1)接触性皮炎:有明确致敏物或刺激物接触史,表现为与接触面大小类似的水肿型红斑,可有水疱,自觉瘙痒明显,可有灼热、刺痛感。
(2)类丹毒:由类丹毒杆菌感染所致,多因外伤引起,好发于手指及手足背,损害局限,全身症状较轻,有职业接触史。
(3)蜂窝织炎: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境界不清,有显著凹陷性水肿,中心炎症明显,可软化、波动、破溃,边缘炎症逐渐减轻,自觉疼痛明显。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避免过度劳累,积极治疗足癣、鼻炎等病灶。
2.全身治疗 轻度感染(无化脓病灶)选用口服青霉素V、头孢菌素、双氯西林或克林霉素;中重度感染(伴全身感染症状)选用静脉注射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克林霉素等;疗程为10~14日。
3.预防治疗 对于复发性丹毒,局部有循环障碍者,可每日给予青霉素预防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