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着色芽生菌病

八、着色芽生菌病

【概述】

由暗色真菌引起的局限性皮肤感染称为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通常由存在于环境中的致病菌通过皮肤的外伤接种而来。典型特征为在组织中可见到硬壳细胞或细胞簇集。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裴氏着色真菌、卡氏枝孢瓶霉。本病好发于农民、园艺工等。男性多于女性,20~50岁多见,与种族无关,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

【临床表现】

发病部位通常位于足、下肢和手部。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初始损害为疣状丘疹,可经历数月至数年的缓慢发展,继之成疣状斑块,中央萎缩。典型损害周围还可有卫星状疣状损害,可继发细菌感染。不形成骨或其他脏器的病变。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典型损害为疣状斑块,中央萎缩周围可有卫星状疣状损害,可继发细菌感染。

2.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镜检取材取皮损表面的刮取物,特别是皮损表面的黑点阳性率较高,氢氧化钾涂片镜下观察;或者活检找硬壳细胞。

3.鉴别诊断 皮肤着色芽生菌病应与疣状皮肤结核、梅毒、原发性皮肤芽生菌、原发性皮肤球孢子菌病、孢子丝菌病、鳞癌等疾病鉴别,主要根据是真菌检查和组织病理。

【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 伊曲康唑 200 mg/d,可加服氟胞嘧啶 30 mg/(kg· d)或特比萘芬250 mg/d或静脉使用两性霉素B[0.1 mg/(kg· d)],疗程通常需要数月直到皮疹的完全消退(通常6~12个月)。

2.手术治疗 可促进皮损的播散,必须在有效药物治疗的前提下进行。

3.局部热疗 有助于皮损的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