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荨麻疹

六、荨麻疹

【概述】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本病是皮肤黏膜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的局限性水肿,即风团,伴有明显的剧烈瘙痒和搔抓。本病无明显种族和性别差异,各年龄段均可发生。90%为急性荨麻疹,仅10%左右会转化为慢性荨麻疹。

病因复杂,主要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方面。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食物:动物蛋白质、植物蛋白质及一些食品添加剂均可引起荨麻疹。

(2)感染:寄生虫和微生物感染均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产生特异性的IgE抗体并导致机体的过敏反应产生荨麻疹。

(3)药物:可引起荨麻疹的药物有青霉素、链霉素、安乃近、磺胺、呋喃唑酮(痢特灵)、甲巯咪唑(他巴唑)、胰岛素、肝素、破伤风抗毒素、丙种球蛋白、狂犬病疫苗及其他疫苗等。

(4)呼吸道吸入物和皮肤接触物过敏:常见的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有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的孢子、尘螨及一些挥发性的化学物质等。有些皮肤接触物,如别人的唾液、精液、昆虫叮咬、毒毛虫的毒毛刺入、某些植物(如荨麻)和动物毛(如羊毛)等也可引起荨麻疹。

(5)物理因素:压迫、摩擦、冷热刺激、日光照射均可导致某些人产生荨麻疹,常见于机体功能的某种异常状态。

(6)精神因素: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抑郁也可诱发荨麻疹。

(7)系统性疾病:多种系统性疾病可引起荨麻疹尤其是慢性荨麻疹,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月经不调、肾病、慢性胆囊炎、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帕金森病(震颤麻痹)等。

(8)免疫异常:近年来研究表明荨麻疹患者存在免疫异常。荨麻疹抗原皮试及血清总IgE含量测定显示近80%的患者对一种或两种以上抗原呈阳性反应且患者血清IgE水平升高。

【临床表现】

1.根据病程分类 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荨麻疹两种。

(1)急性荨麻疹:主要表现是在皮肤上突然出现大小不一的风团,数十分钟或数小时后可以消退,一般不超过24小时。风团数目不定,可成批出现,一日内多次发作。风团呈鲜红色或浅黄白色,甚至呈苍白色,可以孤立或散在,也可以逐渐融合成环形、地图形等不规则形状,可局部发生或泛发全身,伴有剧烈瘙痒。

部分急性荨麻疹患者尤其是儿童及食物引起的荨麻疹患者,可以首先表现为痉挛性腹痛或阵发性腹痛,可伴有腹泻,每日数次,主要为稀便。

急性荨麻疹可累及呼吸道黏膜,呼吸道黏膜下水肿可出现憋气、气急等呼吸困难的症状,有的还有濒死的感觉。喉头水肿可造成窒息,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一些皮疹泛发全身的荨麻疹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持续2~3日而逐渐恢复正常。

婴幼儿急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较特殊,常有出血和水肿表现,易误诊为多形红斑或过敏性紫癜,出血性损害和关节痛多见于感染性荨麻疹。

(2)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的荨麻疹称为慢性荨麻疹,风团数目常不多,也不是很大,睡前及晨起时较多,白天相对较少。瘙痒症状相对较轻。少数情况下可伴发腹痛、腹泻、呼吸困难、心慌不适和休克症状。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可出现急性发作,症状突然加重。慢性荨麻疹通常与感染特别是病灶感染、皮肤真菌感染、病毒感染和系统性疾病有关。

2.特殊类型的荨麻疹

(1)物理性荨麻疹:是荨麻疹的一个特殊亚型,由外源性的物理刺激引起,而非自发性的。

1)机械刺激引起的荨麻疹

A.皮肤划痕症:有两种类型。

速发性皮肤划痕症:分为单纯性和症状性两类,其中症状性是物理性荨麻疹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搔抓处和其他手摩擦的部位出现线状的风团。约5%的正常人可出现单纯性的速发性皮肤划痕症,它是皮肤受中等程度敲打后的一种反应,可以认为是一种放大的生理反应。

延迟性皮肤划痕症:至少在摩擦刺激后30分钟发病。

B.迟发性压力性荨麻疹:表现为皮肤经受压力处的深层水肿,往往延迟至受压后30分钟至24小时内出现损害。自觉瘙痒或疼痛,可持续数日。常见的受累部位包括穿着较紧衣服的腰围处、弹力袜以下的皮肤等。其可出现系统症状,如全身乏力、流感样症状和关节痛。

C.震动性血管性水肿:少见,皮肤在被震动刺激后数分钟内就会出现局部的水肿和红斑,持续30分钟左右。这些刺激包括慢跑、毛巾来回的摩擦等。

2)温度变化所致的荨麻疹

A.热和压力因素

胆碱能性荨麻疹:多见于青年,多在运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饮用热食品或酒类后15分钟内发病。风团主要发生于躯干和肢体近心端,手足一般不出现风团。直径较小,2~3 mm大小,周围有红晕,不融合,伴有剧烈瘙痒和针刺感,有时可仅有瘙痒而无明显风团。风团持续30~60分钟后可自行消退。约1/3的患者可伴有头痛、口周水肿、流泪、眼胀痛、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少数伴有眩晕、低血压、哮喘等症状。

运动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往往无典型的胆碱能性荨麻疹的风团,目前已认识到有一种由食物-运动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引起的综合征,如患者在运动后数分钟内进食了一种特异的食物或在运动后4小时内暴食,血管性水肿和(或)过敏反应就会发生。

肾上腺素能性荨麻疹:表现为由突然的压力引起的粉色小风团,周边苍白。

局限性热接触性荨麻疹:本型最少见,在接触任何形式的热度后数分钟内,在接触部位就可以发生瘙痒和风团,持续1小时左右消退。

B.寒冷因素:风团往往在暴露于寒冷后复温的数分钟内发生。

原发性寒冷性接触性荨麻疹:约占寒冷性荨麻疹病例的95%,常在呼吸道感染后发生,或被节肢动物叮咬后发生。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年轻人更常见。在暴露于寒冷后复温的数分钟内,皮肤发生瘙痒、烧灼感和风团。

继发性寒冷性接触性荨麻疹:本型由血浆冷球蛋白血症和冷凝集素血症引起,表现与原发性者类似,但风团持续的时间长达24小时或更长。

反射性寒冷性荨麻疹:表现为身体受凉后全身广泛的风团。

遗传性寒冷性荨麻疹:是一种常染色体线性遗传病,突变基因是位于1q44上的基因CLAS1的第3号外显子上,编码一种叫cryopyr I n的蛋白质。女性多于男性。本病可从婴幼儿开始发病,随年龄增长而症状逐渐减轻,但可持续一生,表现为遇寒冷刺激数小时后在暴露部位出现风团或红斑性丘疹,可持续48小时,瘙痒不明显,可有烧灼感或伴有畏寒、发热、关节痛、肌肉痛及头痛等全身症状。

3)其他物理性因素导致的荨麻疹

A.日光性荨麻疹:女性居多,当皮肤暴露于日光数秒至数分钟后就出现红斑、风团,瘙痒明显。皮损主要集中在暴露部位,严重患者在身体非暴露部位亦可出现风团。持续1~2小时后可自行消退。引发日光性荨麻疹的光波波长从X线到红外线,光谱更宽,但大部分患者的发病光谱在370 nm以下。

B.水源性荨麻疹:有些患者接触自来水或蒸馏水及汗水后在毛发周围引起细小的风团,瘙痒剧烈。手掌和足底不会出现皮损。风团的出现与水温无关,饮水不发生荨麻疹。

(2)接触性荨麻疹:皮肤接触某些变应原后发生风团和红斑,称为接触性荨麻疹。它可分为免疫性、非免疫性和机制不明者3种。非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由原发性致荨麻疹性物质引起,无须致敏,科室几乎所有接触者发病。这类接触物有二甲亚砜、Trafuril、氯化钴溶液、苯佐卡因、某些食物防腐剂和调味品。

1)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Ⅰ型变态反应,某些病例可证明有抗原特异性IgE,其临床表现可分为4类:①荨麻疹局限于接触部位,无远处损害,无系统症状;②荨麻疹并有血管性水肿;③荨麻疹及哮喘、鼻炎、结合膜炎、胃肠道或口喉功能障碍并存;④荨麻疹及速发过敏。致病物质很多,包括某些食物、纺织品、动物皮屑、唾液、毛、药物、化妆品、工业化学品等。

2)不明机制的接触性荨麻疹:是兼有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表现的一种类型,常见的接触物质为过硫酸铵。

3.过敏性休克 急性发作、皮疹广泛或伴有喉头水肿、血压下降时,需及时抢救。应去枕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立即给予0.1%肾上腺素0.5~1 ml皮下注射;建立静脉通道继续给予地塞米松10~20 mg静脉滴注;还可辅以10%葡萄糖酸钙20 ml静脉滴注。如血压仍不回升,可立即静脉输入5%~10%葡萄糖液200 ml,内加入去甲肾上腺素1~2 ml或多巴胺20 mg,并根据血压调节滴速。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皮肤上出现大小不一的风团,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后可以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

2.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000 × 106/L或分类比例>5%。中性粒细胞升高时应考虑有无急性或慢性感染灶的存在。红细胞沉降率多数正常,但在各种感染、结缔组织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肿瘤等存在情况下,红细胞沉降率可增快。常见的特殊检查如下。

(1)激发试验:包括冷热激发试验、日光激发试验、黄体酮激发试验、运动激发试验。

(2)梅毒血清学检查:后天性寒冷性荨麻疹可做梅毒血清试验(RPR)。

(3)冷球蛋白、冷纤维蛋白和冷血凝集素检测:可用于寒冷性荨麻疹患者。

(4)其他检测:对怀疑系统性疾病者可做相应检查,如血糖检测、甲状腺功能检测、结核菌素试验等。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可做免疫功能检查和胃幽门螺杆菌检查等。

3.皮肤病理 为非特异性,表皮正常,真皮水肿,以真皮上部明显,网状层胶原束可因水肿而分离,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4.鉴别诊断 荨麻疹的鉴别诊断包括所有具有荨麻疹样表现的皮肤病,包括虫咬皮炎、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大疱性类天疱疮早期、急性面部接触性皮炎、荨麻疹性药疹或色素性荨麻疹受摩擦后出现的荨麻疹样表现。在婴幼儿,因皮疹可能持续不退或有出血性皮疹,需与多形红斑和过敏性紫癜鉴别。

【治疗原则】

荨麻疹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急性荨麻疹的治疗相对简单,慢性荨麻疹由于病因复杂,治疗比较棘手,对于病因明确或可疑的患者要进行病因治疗或去除诱发因素的吸入、接触和使用。对潜在的细菌或真菌以及寄生虫感染灶应进行积极的治疗。常用的治疗药物及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一线治疗 抗组胺药物。

各种抗组胺H1受体药物均有效。

经典的即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有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而应用较少,但赛庚啶对寒冷性荨麻疹效果较好,其他有短效镇静药如氯苯那敏、羟嗪及长效镇静药苯海拉明也可应用。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基本无嗜睡作用或很轻,耐受性好,服用方便。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咪唑、特非那定、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依巴斯丁等。

更新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有非索非那定(每日180 mg)、左西替利嗪(每日5 mg)、地氯雷他定(每日5 mg),可能具有更强的抗组胺和抗炎作用。

慢性荨麻疹患者久用一种抗组胺药会出现耐药,需交换使用或联合使用H1 、H2受体拮抗剂。H2受体拮抗剂单独应用于荨麻疹无效。

2.二线疗法 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多塞平:是一类三环类抗抑郁药,同时具有强大的抗组胺H1 、H2受体作用,具有强烈的嗜睡作用,应在晚上服药。

糖皮质激素:主要短期应用于那些危及生命的荨麻疹和严重的喉头血管性水肿,对慢性荨麻疹应避免使用激素作为常规治疗。

肾上腺素:主要用于严重的急性荨麻疹,特别是有喉头水肿和过敏性休克的患者。

其他药物:包括孟鲁司特、柳氮磺吡啶、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对一些特殊类型的荨麻疹有效。

非药物治疗包括去除食品添加剂和天然水杨酸、紫外线光疗和光化学疗法。

3.三线治疗 包括血浆置换疗法、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环孢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