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十二、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概述】

本病以唇、口腔黏膜色素斑点和肠道息肉为特征,又称口周色素沉着肠道息肉综合征(perioral pig-mentation-intestinal polyposis syndrome)、口周黑子病(periorificial lentiginosis)或波伊茨-耶格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eutz于1921年首次报道,继以Jeghers等于1949年作了详细讨论,我国自1958年陆续有报道。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尚不清楚,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家族中有不同程度的外显性,有的仅有典型的色素沉着斑或胃肠道息肉,偶有非遗传性的病例。研究表明本病基因(STK11 )位于19P13.3,是1个肿瘤抑制基因。

【临床表现】

两性均可受累,在出生时或幼儿期发病,偶在成人后发生。皮疹主要分布在口周、唇部(特别是下唇)、口腔黏膜,也可见于指(趾)末端、手掌及足背,为针头、绿豆大小或更大的黑褐色或黑色斑,数目不一,少则十多个,多至难以计数。有的仅有黏膜色素斑而无皮肤表现。色素斑的数目、大小、分布与胃肠道病损无关。色素斑大小和颜色不受日光影响。

息肉较色素斑出现迟,常在10~30岁时出现,可波及整个胃肠道,以小肠为主,特别是空肠、回肠。息肉常多发,其大小不一,小如针头,大如鸡卵,小者基底宽而无蒂,大者分叶状常有蒂。临床上可因息肉的局部刺激而出现嗳气、腹痛、轻度腹泻、便血等,也可发生肠套叠,产生严重腹痛、肠梗阻。息肉癌变率为3%~25%。此外,本征还可伴发甲营养不良、脊柱侧突、卵巢囊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先天性心脏病等。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贫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有胃肠道出血。X线胃肠道检查及内镜检查可以证实胃肠息肉,息肉的切片检查可以判定是否恶变。

【诊断要点】

典型的色素斑,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必要时行胃肠道X线检查或内镜检查以确诊。需与雀斑与黑子鉴别,雀斑主要分布在面颊,不累及黏膜,日晒后症状加重;黑子分布稀疏而散在,黏膜一般不受影响。

【治疗原则】

色素斑可不治疗,需要时可用694 nm红宝石激光治疗。息肉的处理视症状而定,若症状不明显,对症处理。症状明显的,如发生急腹症或疑有癌变时,应行选择性肠段切除,因管肠道息肉常多发、分布广泛,不可能彻底切除,故预防性肠段切除意义不大。有胃肠道出血者可给予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