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皮脂腺痣

二十六、皮脂腺痣

【概述】

皮脂腺痣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皮脂腺畸形,实际上,它不是皮脂腺的增生,而是不同程度的毛囊、皮脂腺和顶泌汗腺畸形。

【临床表现】

皮脂腺痣通常发生于头皮或面部,有时累及颈部,但很少累及躯干。出生时皮损常轻微隆起并隐约可见。皮损呈线状排列,沿Blaschko线分布,皮损小时这种特点不易辨认。发生于头皮时,痣表面无毛发生长,因此在周围有毛发围绕。儿童期,典型皮损稳定或轻度增厚,呈淡黄色或橙色;到青春期,皮损进行性增厚,表面呈鹅卵石样,在一些患者中表面呈疣状。现在已经明确,皮脂腺痣可继发其他附属器肿瘤,通常良性,有时恶性。最常见的继发肿瘤为毛母细胞瘤,其他相对常见的有毛鞘瘤、皮脂腺腺瘤、顶泌汗腺瘤和汗孔瘤。少见的继发皮脂腺癌或顶泌汗腺癌,可导致死亡。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如幼年在头皮、面部发生黄色或棕褐色斑块状损害,有时呈疣状,应考虑本病。

2.组织病理 如组织学上发现皮脂腺组织增多,或伴有表皮、真皮或表皮附属器的发育异常,则可确诊。

【治疗原则】

因为有继发良恶性肿瘤风险,且外观难看,保守的深达脂肪或筋膜的完全切除是有必要的。头皮皮损在临床上观察困难,切除可防止隐匿的继发改变。面部皮损在其发展成疣状之前,可考虑在儿童期切除,此时切除形成瘢痕风险最小。用刮除或激光消融术去除通常无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