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川崎病

十一、川崎病

【概述】

川崎病又称急性发热性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本病是一种婴儿和儿童急性发热性疾病,临床特征是皮肤黏膜红斑水肿伴随后的脱屑,颈部淋巴结炎,本病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本病由免疫激活所致,曾认为因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也认为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血管内膜炎累及冠状动脉,伴冠状动脉瘤形成,头臂动脉等其他血管也可受累。

【临床表现】

1.病史特点 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发热高达39℃以上,对抗生素和退热剂无效,多在发热约14日内自然缓慢下降。

2.皮疹特点 肢端改变具有特征性:掌跖部红斑,手足硬肿,可伴疼痛。自发热2~3周后甲周出现脱屑,并蔓延至掌跖部。发热后1~2个月,甲表面可见横沟(Beau线)。

3.黏膜表现眼球结膜充血,在发热2日后出现,并伴随发热期。唇部潮红、皲裂,口咽部弥漫性红斑,草莓舌。

4.颈部淋巴结肿大 一个淋巴结直径>1.5 cm,质硬,轻压痛,非化脓性。

5.其他临床表现未治疗者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为15%~25%。心电图异常、心律不齐、传导阻滞、心包填塞、心力衰竭,经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冠状动脉病变。此外,还可并发关节痛、肺炎等。

6.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脓尿,心电图示PR、QT间期延长,ST段、T波改变。25%的病例心脏超声和血管造影可见冠状动脉瘤。皮肤病理提示小至中等大小动脉炎、真皮水肿、血管扩张、真皮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诊断要点】

本病的诊断标准为:①持续≥5日的发热。②双侧眼球结膜充血。③唇及口腔黏膜改变,唇潮红、皲裂,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漫性潮红,草莓舌。④肢端改变,手足水肿,掌跖红斑,指(趾)甲周脱屑。⑤多形性皮疹。⑥颈部淋巴结肿大(至少一个淋巴结直径>1.5 cm),常为单侧。除发热外,至少具备4条才能诊断。

要注意与猩红热、病毒疹、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多形红斑鉴别。

【治疗原则】

1.起始治疗

(1)阿司匹林:利用其大剂量抗炎和小剂量抗血小板作用,80~100 mg/(kg· d),分4次口服,直至退热后48~72小时后减量。随后予以低剂量的阿司匹林[3~5mg/(kg·d)]维持,对于无冠状动脉损害的患者,在起病后6~8周停药。而对于有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需持续应用阿司匹林,同时联合应用免疫球蛋白(IVIG)

(2)IVIG:在急性期应用IVIG可降低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可将冠状动脉瘤的风险降至5%以下。予2 kg/d静脉滴注,同时应用阿司匹林。首次治疗应在起病7~10日以内。IVIG也可于第10日应用于早期难以确诊的持续发热、动脉瘤,并有持续的系统炎症(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升高)的儿童。

(3)糖皮质激素:在川崎病治疗中作用尚未明确,故不推荐。

2.起始治疗失败者 指首次IVIG静脉滴注后仍持续反复发热超过36小时,大多数专家推荐重复IVIG 2 kg/d静脉滴注。此外,糖皮质激素对退热有效,但对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无效,故其仅用于:≥2次静脉滴注IVIG仍不能缓解发热和急性炎症者。

3.预防及治疗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氯吡格雷、双嘧达莫、肝素、阿昔单抗、链激酶、尿激酶、华法林、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4.其他治疗 冠状动脉疾病需手术及介入治疗。

5.随访 需长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