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孢子丝菌病

七、孢子丝菌病

【概述】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的病原菌是申克孢子丝菌,常由外伤直接接种所致。基本的损害为小结节,这些损害最初较小,为暗红色、不痛、坚硬。随后与其上的皮肤粘连,并可形成溃疡。基本的病程通常是病原菌由外伤处植入,经5~180日(平均21日左右)局部出现一小而硬的可推动的无痛性皮下结节,呈红色、紫色或黑色,穿破皮肤后成为孢子丝菌下疮,有时初起即为溃疡,历数周至数月可愈合并在他处出现新的损害。

另有报道巴西孢子丝菌和墨西哥孢子丝菌引起的孢子丝菌病,与传统孢子丝菌病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常通过猫抓传播,有地域限制,新的抗真菌药如伏立康唑效果欠佳。

【临床表现】

1.淋巴管型 是常见类型,占病例数的75%。典型病例常侵犯指或腕部,损害连成一串结节,直至臂部,有如“电话线”样。一般后起损害较少破溃,可持续数月、数年。

2.固定型 占病例数的20%,特点为一个孤立的溃疡、斑块或火山口状的结节,没有局部淋巴管炎宿主抵抗力强、接种真菌量少被认为是有利于形成固定型的原因。

3.系统型 是最少见的一型。各个脏器均可受累,但以肺、关节和脑膜常见,可与皮肤病变同时存在。患者常有免疫抑制,如长期应用泼尼松,其他的免疫抑制药包括TNF-α抑制剂、慢性乙醇中毒、糖尿病、恶性血液病和艾滋病等。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根据本病特有的临床特点及特殊工种的人群进行诊断。

2.辅助检查 结合真菌检查,诊断并不困难。实验室检查最好的取材为活检组织,沙堡培养基即生长良好。组织学上发现病原体呈雪茄小体或星状体存在有诊断意义,但很少能在病变组织中找到病原体。

3.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兔热病、炭疽及其他真菌性疾病鉴别。

【治疗原则】

(1)碘化钾内服结合外用为首选药物。

(2)10%碘化钾,4~6 g/d,皮损消退后继续服药1个月。

(3)伊曲康唑200 mg/d或特比萘芬250 mg/d皮损消退后继续服药1周。

(4)也有应用伏立康唑治疗成功的报道,但对巴西孢子丝菌和墨西哥孢子丝菌效果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