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痤 疮
【概述】
痤疮(acne)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主要发生于面部、胸背部等处,形成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损害。痤疮的发病主要与雄激素及皮脂增加、毛囊皮脂腺开口异常角化、毛囊内微生物(主要是痤疮丙酸杆菌,其次为卵圆形糠秕孢子菌、白色葡萄球菌)感染及继发炎症反应有关。遗传因素、饮食因素(如脂肪、糖类、辣椒、油腻性食物、海带、酒等为加重因素)、某些外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化妆品类(如清洁、护肤用品)也可加重痤疮。精神压力及某些化学因子(矿物油、碘、溴、锂)亦可加剧痤疮。
【临床表现】
1.寻常痤疮 最常见。它常见于15~30岁,好发于面颊、额部、颏部和鼻颊沟,其次为背部及上胸部。眶周皮肤从不累及。初发损害是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由毛囊内皮脂与毛囊壁脱落的角化细胞构成,如白头粉刺(闭合性粉刺)和黑头粉刺(开放性粉刺),白头粉刺可挑挤出白黄色豆腐渣样物质即脂栓,而黑头粉刺系内含脂栓氧化及其顶端黑素沉积所致。轻者皮损仅为粉刺。稍重时形成炎症丘疹,炎症加剧时丘疹顶端可出现米粒至绿豆大的脓疱。如果炎症继续发展,则形成大小不等的淡红色或暗红色结节或囊肿,后者挤压时有波动感,损害可经久不愈,或渐被吸收,或化脓溃破后形成瘢痕或窦道。皮损一般无自觉症状,炎症明显可伴有疼痛。绝大多数患者至中年期病情逐渐缓解。
临床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痤疮分为Ⅰ~Ⅳ级:①轻度(Ⅰ级),以粉刺为主,少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30个;②中度(Ⅱ级),有粉刺,中等数量的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有31~50个;③中度(Ⅲ级),大量丘疹、脓疱,偶见大的炎性皮损,分布广泛,总病灶51~100个,结节<3个;④重度(Ⅳ级),结节性、囊肿性或聚合性痤疮,伴疼痛并形成囊肿,病灶>100个,结节或囊肿>3个。
2.特殊类型痤疮
(1)聚合性痤疮:是痤疮中一种较重的类型。本病好发于青年男性,常隐袭性起病。皮损主要分布于背部、臀部、颊部,亦可累及腹、肩、颈、面、上臂和大腿,以囊肿和结节性损害为主。特征性皮损是多头(常为2个或3个头)囊肿,通过深在的窦道相连而形成较大的脓肿,破溃后流出脓性或黏性浆液,可形成瘘管,愈后遗留凹陷性或增生性瘢痕。病程顽固,常持续多年而不退。患者偶有全身症状如疲劳、不适、发热等。
(2)反常性痤疮:亦称为毛囊闭锁三联征,是指聚合性痤疮、化脓性汗腺炎和头部脓肿性穿凿性毛囊周围炎发生于同一患者。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主要发生于腋窝、腹股沟、肛门、外生殖器周围、头皮及臀部等毛囊皮脂腺、大汗腺较丰富的部位。早期皮损为粉刺、丘疹、结节,以簇集、较大的黑头粉刺为特征,继而形成囊肿、脓肿、窦道,最终形成瘢痕,皮损不断新发,长期迁延不愈。
(3)暴发性痤疮:多见于少年和青年男性,急性起病,皮损以胸背部为主,其次面部、颈部。多为毛囊性炎症丘疹、脓疱,炎症反应剧烈,局部疼痛明显,易形成糜烂,溃疡,愈后有浅表瘢痕。发病时常有发热,可高达39℃以上,伴多关节痛、疲乏、食欲不振、肌痛、头痛等。
(4)新生儿痤疮:可发生在3个月以内,也有在3个月至2岁时发病,男孩多于女孩。皮损主要发生在面颊、额和颏部。表现为黑头粉刺、丘疹与脓疱等。黑头粉刺在数周内消退,丘疹和脓疱可于6个月内痊愈,可留下坑状瘢痕。
(5)坏死性痤疮:又称痘疮样痤疮或额部痤疮,常见于20~50岁,男性稍多。本病主要发生在额、颞和头皮前缘,也可见于颊、鼻和躯干。其损害开始为褐红色、成簇的毛囊性丘疹和脓疱,常形成脐窝并迅速坏死伴黏着性出血性痂皮,3~4周后痂皮脱落留下瘢痕。
(6)月经前痤疮:即在月经前加剧或发病,其中许多人在青春期并未患过痤疮。损害常局限于颏、眉间,也可出现在一侧颊部,数量较少,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改变。
(7)药源性痤疮:服用糖皮质激素、雄激素、溴、碘等药物后,可有痤疮样皮疹发生于面、躯干。无黑头粉刺、炎症反应常较重,发病年龄不限。
(8)职业性痤疮:与矿物油接触者可产生痤疮样皮疹,损害大多密集,可伴有毛囊角化。除面部外常侵犯手背、前臂、肘、膝附近,相同工作者有相同症状。接触含氯化合物后出现的成片黑头粉刺,并伴有脓疱和囊肿者称为氯痤疮。受累部位在颧部(眼旁和眼下)、耳后和生殖器(尤其是阴囊),晚期可能有肝损害、血脂异常。
(9)化妆品痤疮:皮损多表现为闭合性粉刺和脓疱。去除化妆品的接触因素后,可自行消退。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根据常见于青年男女,好发于面部、背部及上胸部,皮损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以及特殊类型痤疮的临床特点,可以诊断。
2.组织病理 黑头粉刺内含角化细胞、皮脂和某些微生物。毛囊性丘疹示毛囊周围有显著淋巴细胞浸润,部分毛囊壁破裂,毛囊内形成脓疱。毛囊周围的浸润可发展成囊肿,其中除大量中性粒细胞外尚有单核细胞、浆细胞和异物巨细胞,在巨细胞附近常见角蛋白颗粒。愈合过程中,炎症浸润为纤维化所取代。
3.鉴别诊断
(1)酒渣鼻:好发于中年人,面中央以鼻尖、两颊、额、颏部为主,患部潮红充血,常伴以毛细血管扩张,后出现丘疹、脓疱,晚期形成鼻赘。从不出现黑头粉刺。
(2)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为粟粒至豌豆大的小结节,呈半透明红褐色或褐色,触之柔软,中央有坏死,玻片压诊可见淡黄色或褐色半透明小斑点,愈后留有色素性萎缩性瘢痕。
【治疗原则】
2014年中国痤疮治疗指南推荐的治疗原则如下。
1.一般治疗 限制可能诱发或加重痤疮的辛辣、甜腻等食物;劳逸结合、纠正便秘;应选择清水或合适的洁面产品洗脸,忌用手挤压、搔抓皮损。
2.局部治疗
(1)外用药物治疗
1)维A酸类药物:外用维A酸类药物是治疗轻度痤疮的单独一线药物,中度痤疮的联合用药以及痤疮维持治疗的首选药物。阿达帕林耐受性佳,是外用维A酸类药物治疗痤疮的一线选择药物。由于维A酸类药物的皮肤刺激反应,建议低浓度或小范围使用,每晚1次,避光。
2)过氧化苯甲酰:为过氧化物,外用后缓慢释放出新生态氧和苯甲酸,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溶解粉刺及收敛的作用,可作为炎性痤疮的首选外用抗菌药物之一。
3)抗生素:常用的外用抗生素包括红霉素、林可霉素及其衍生物克林霉素、氯霉素或氯洁霉素、夫西地酸等。由于外用抗生素易诱导痤疮丙酸杆菌耐药,建议和过氧化苯甲酰或外用维A酸类药物联合应用。
4)二硫化硒:2.5%二硫化硒洗剂具有抑制真菌、寄生虫及细菌的作用,可降低皮肤游离脂肪酸含量。
5)其他外用药物:5%~10%硫磺洗剂和5%~10%水杨酸乳膏或凝胶具有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和轻微剥脱及抗菌作用。
(2)化学疗法:果酸疗法可降低角质形成细胞的黏着性,加速表皮细胞脱落与更新,调节皮脂腺的分泌,同时刺激真皮胶原合成,促进组织修复。
(3)物理疗法
1)光动力疗法:外用5-氨基酮戊酸(ALA)富集于毛囊皮脂腺单位,转化为原卟啉 Ⅸ,经红光(630 nm)或蓝光(415nm)照射后,产生单态氧,使皮脂腺萎缩,抑制皮脂分泌,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改善毛囊口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角化和毛囊皮脂腺开口的阻塞,促进皮损愈合,预防或减少痤疮瘢痕。适应证:Ⅲ级和Ⅳ级痤疮,特别是伴有脂肪肝、肝功能损害或高脂血症的痤疮患者。轻、中度皮损患者可直接使用红蓝光治疗。
2)激光疗法:多种近红外波长的激光,如1320 nm激光、1450 nm激光和1550 nm激光常用于治疗痤疮炎症性皮损,根据皮损炎症程度选择适当的能量密度及脉宽。强脉冲光和脉冲染料激光有助于炎症性痤疮后期红色印痕消退。非剥脱性点阵激光(1440 nm激光、1540 nm激光和1550 nm激光)和剥脱性点阵激光(2940 nm激光、10600 nm激光)对于痤疮瘢痕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3)其他治疗:包括粉刺清除术等。
3.系统治疗
(1)维A酸类药物:口服异维A酸具有显著抑制皮脂腺脂质分泌、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改善毛囊厌氧环境并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抗炎和预防瘢痕形成等作用。推荐剂量从0.25~0.5 mg/ (kg· d)开始,累积剂量的大小与痤疮复发显著相关,因此推荐累积剂量以60 mg/kg为目标。疗程通常≥16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皮肤黏膜干燥,较少见引起肌肉骨骼疼痛、血脂升高、肝酶异常等。异维A酸具有明确的致畸作用,患者在服药期间、服药后3个月应严格避孕。
(2)抗生素类药物:首选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亦可选择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常用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的剂量为100~200 mg/d(通常100 mg/d),可以1次或2次口服;红霉素1.0g/d,分2次口服。疗程为6~8周。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药疹、肝损害、光敏反应等。四环素类药物不宜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16岁者。
(3)抗雄激素:适用于伴有高雄激素表现的痤疮、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经前期明显加重的痤疮和常规治疗反应差的女性患者。
1)炔雌醇环丙孕酮(达英-35):每片含醋酸环丙孕酮2 mg+炔雌醇35 μg。用法:在月经周期的第1日开始每日服用1片,连用21日,停药7日为1个疗程,起效时间需要2~3个月,通常疗程>6个月。
2)螺内酯:具有抗醛固酮作用,推荐剂量每日1~2 mg/kg,疗程为3~6个月。
(4)糖皮质激素:生理性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具有抑制雄激素分泌作用,常采用泼尼松5 mg或地塞米松0.75 mg,每晚服用。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暴发性痤疮、聚合性痤疮等重度痤疮,常用泼尼松20~30 mg/d。
4.中医药治疗 应根据发病时间长短、皮损形态等不同表现分型论治。
2014年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还提出痤疮的分级和联合治疗,并建议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Ⅰ级治疗:主要采用局部治疗。首选外用维A酸类药物,必要时可加用过氧化苯甲酰或水杨酸等以提高疗效。一些具有角质剥脱、溶解粉刺、抑制皮脂分泌和抗菌等作用的功效性护肤品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同时可以采用粉刺去除术等物理疗法。
Ⅱ级治疗:通常在外用维A酸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过氧化苯甲酰或其他外用抗菌药物。为避免局部不良反应,维A酸联合过氧化苯甲酰治疗时,可隔日使用一种药物或两种药物早、晚交替使用。局部治疗效果不佳者可增加使用口服抗生素,或加上蓝光照射、果酸疗法等物理治疗方法。
Ⅲ级治疗:这类患者常采用联合治疗,其中系统使用抗生素是基础治疗的方法之一,要保证足够的疗程。推荐口服抗生素,外用维A酸类药物、过氧化苯甲酰或其他抗菌药物。对有适应证并有避孕要求的女性患者可选择抗雄激素药物治疗,个别女性患者可考虑口服抗雄激素药物联合抗生素治疗。其他治疗方法(如红光、蓝光及光动力疗法等)也可联合应用。效果不佳者可单独口服异维A酸治疗,也可同时外用过氧化苯甲酰。对系统应用抗生素超过2个月者,加用过氧化苯甲酰这类不引起细菌耐药的抗菌剂很有必要,可防止和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Ⅳ级治疗:口服异维A酸是一线治疗方法。对炎性丘疹和脓疱较多者,也可先采用系统应用抗生素和外用过氧化苯甲酰联合治疗,待炎症改善后改用口服异维A酸治疗,目前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口服异维A酸联合抗生素治疗;也可同时使用上述Ⅲ级痤疮治疗方案和本指南中介绍的各种联合治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