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太田痣

七、太田痣

【概述】

太田痣又称眼上腭部褐青色痣,累及巩膜及同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蓝灰色、青黑色斑状损害。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性多见。发病年龄有2个高峰,为婴儿期和青春期,61.35%的患者在1岁内发病。

【临床表现】

儿童、青春期发病多见,皮损分布于三叉神经Ⅰ、Ⅱ支支配区域,为斑点状、网状的青灰色斑,形态不规则,皮疹广泛者可累及耳、鼻、口咽部黏膜。依皮疹分布,可分为4型。

1.轻型 皮损局限,仅限于眼睑和颧骨部,呈淡褐色。

2.中型 累及眼睑、颧骨部和鼻根部,呈深青灰色和紫褐色。

3.重型 分布于三叉神经支配区,呈深蓝色或褐色。

4.双侧型 皮损累及双侧面部,占5%,可伴发鲜红斑痣和伊藤痣。

上述4型皮损均不超过鼻唇沟,不累及下颌部,颜色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劳累、妊娠、日晒后均可加重。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累及巩膜及同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蓝灰色、青黑色斑状损害,发病年龄早,多单侧发生,常合并眼、口腔黏膜损害。

2.皮肤病理 表皮基本正常,黑素细胞散在分布于真皮胶原纤维间,细胞多巴染色呈阴性,眼眶及骨膜等皮损色泽较深处可见黑素细胞浸润。

3.鉴别诊断本病主要与咖啡斑、蒙古斑、蓝痣、黄褐斑等鉴别。

(1)黄褐斑:皮疹主要好发于面颊、前额、鼻、口周等,呈蝶形分布,呈黄褐色,境界较清楚。

(2)咖啡斑:常幼年发病,好发部位不定,皮损为境界清楚的淡褐色斑片,时伴发神经纤维瘤。

(3)蒙古斑:多出生时即有,皮损随年龄增长消退,多发于腰骶部,呈圆形、方形青灰色斑,黏膜未受累及。

(4)蓝痣:皮损颜色更深,境界清晰,高起皮面,呈蓝色的丘疹或者小结节,好发于手足部或者面部,病理提示皮下组织可见噬黑素细胞。

【治疗原则】

很少自行消失,可行美容激光治疗(Q-开关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