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肤结节病
【概述】
结节病(sarcoidosi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非干酪性坏死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系统性疾病,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居多,儿童和老年人罕见,女性稍多于男性。本病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感染、化学刺激、变态反应、自身免疫和遗传因素引起的肉芽肿性病变。结节病几乎可侵犯全身任何器官或组织,以肺、淋巴结最易受累,皮肤受累约占25%。
【临床表现】
皮肤结节病的皮损呈多形性,可有丘疹、结节、斑块、瘢痕、红斑及溃疡等,但以一种形态为主。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10%~15%有瘙痒感,部分伴疲劳、低热、虚弱不适。
1.丘疹型 是皮肤结节病最常见的疹型。好发于面、颈、肩、眼睑,皮损呈针头至豌豆大小,早期橘黄色,后期棕红色,皮损可局限也可泛发。玻片压诊见有中心结节,针挑时有坚实感。慢性病程,无自觉症状,病变消退后留下黄白色瘢痕,伴有毛细血管扩张。
2.结节性红斑型 是常见的非特异性皮肤表现。多见于青年女性,急性病程,伴有发热、多关节痛等全身症状。皮损为红、肿、热、痛的皮下结节,好发于面、背、四肢伸侧、耳郭。病程一般较短。
3.斑块型 常见于面颊、四肢和躯干,对称分布。皮损为略隆起的不规则形浸润斑块,其上可有数量不等的结节(彩图13-1),慢性病程。
4.瘢痕型 表现为原有文身或扁平瘢痕的浸润或隆起,表面光滑,呈棕黄色或紫红色,慢性病程,部分可自行消退。
5.环状型 常见于前额、面部和颈部。早期皮损为黄红色斑块或结节,向四周扩大而中心消退时形成环状,中央色素减退或瘢痕形成,边缘高起,亦可由丘疹型融合或排列而成。
6.冻疮样狼疮型 多见于40~50岁中年女性,皮损为灰色或紫红色、光滑的斑块或结节,好发于身体的末端,如鼻、耳、颊、指(趾)端、手背等处,对称分布,皮损具有毁形性,很少自行消退。患者75%出现慢性肺纤维化,43%合并骨囊肿,37%出现眼损害及甲营养不良等。
7.大结节型 皮损为单个或数个结节,起初为黄红色,后呈紫红色,质软或硬,好发于面部、躯干和四肢的近端。病程较长。
8.血管狼疮样型 较少见,多发于鼻的两侧和眼的内下方。损害一般不超过2个,质软,半球状,呈红棕色或橘红色,很少自行消退。
9.皮下结节型 也称Darrier-Roussy型。很少见。皮损为0.5~3 cm大的深在性的皮下结节,数量不等,正常肤色或淡紫色,好发于躯干和肢端,与表皮黏着。
10.红斑型或红皮病型 弥漫分布的红斑,夹杂丘疹,边缘不清,紫红色,浸润显著伴脱屑。
11.其他 鱼鳞病型、银屑病型、脱发型、硬斑型、溃疡型、黏膜病变等。
结节病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并出现相应症状,部分患者可与皮损伴发。常累及肺部,出现干咳、呼吸困难;网状内皮系统受累,出现浅表淋巴结、脾大;消化系统受累,出现腮腺肿胀,肝大,结节形成;心脏受累,出现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眼部受累,出现虹膜睫状体炎;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多发神经炎、多发神经根病等;骨关节受累,出现多发性关节炎等。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多在40岁前发病,女性多于男性,皮损呈多形性,好发于面部、四肢、肩胛等部位,常伴有肺、淋巴结等系统受累相关症状。
2.实验室检查 可有轻度贫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10%的患者有高钙血症,外周血CD8+T细胞数量增加,CD4 + T细胞数量下降,CD4+T细胞/CD8 + T细胞比值降低。60%的患者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升高。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支气管肺泡灌洗液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CD4+T细胞/CD8+T细胞值上升。结核菌素试验为阴性或弱阳性反应。Kvein试验阳性。
3.组织病理 由太量上皮样细胞组成结节,周围无或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是结节病的特征性表现,称为“裸结节”。其境界清楚,大小较一致,结节中心无干酪样坏死。皮肤损害各型结节位置不同,丘疹型结节散布于整个真皮内,斑块型局限于真皮上中部,红皮病型位于真皮上部,皮下结节型位于皮下组织。
4.诊断标准我国《结节病诊断及治疗方案》规定:由于结节病属多脏器疾病,其症状随受累脏器而不同。诊断结节病应注意除外结核病或合并结核病,也应排除淋巴系统肿瘤或其他肉芽肿性疾病。
(1)X线胸片示双侧肺门及纵隔对称性淋巴结肿大,伴有或不伴有肺内网状、片状阴影。
(2)组织病理学证实或符合结节病。
(3)Kvein试验阳性反应。
(4)血清ACE活性升高。
(5)结核菌素试验为阴性或弱阳性反应。
(6)血钙、尿钙、碱性磷酸酶和血浆免疫球蛋白升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CD4 + T细胞/CD8 + T细胞值上升。
具有(1)(2)或(1)(3)条者可诊断为结节病。 (4)(5)(6)条为重要的参考指标,注意综合诊断,动态观察。
5.鉴别诊断
(1)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丘疹型结节病分布更广泛,一般不形成溃疡,病理活检可鉴别。
(2)红斑狼疮:可见萎缩、毛细血管扩张、黏着性鳞屑,病理活检可鉴别。
(3)光线性肉芽肿:多见于面部,受日光影响显著,病理无上皮细胞结节。
(4)淋巴细胞瘤:临床表现相似,病理学可鉴别。
(5)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与斑块型、皮下结节型结节病鉴别,组织病理表现不同。
(6)结核样型麻风:多伴发神经粗硬和感觉障碍,病理上可见神经组织炎症细胞浸润。
【治疗原则】
根据病期、部位和程度不同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
1.糖皮质激素
(1)系统治疗:急性期、皮损广泛伴内脏损害者,可予以泼尼松30~50 mg/d,症状控制后缓慢减量,疗程一般2年。
(2)局部治疗:单发或少数结节病灶,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或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
2.免疫抑制剂 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可巩固疗效,减少复发,缩短疗程,如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环磷酰胺、沙利度胺、霉酚酸酯等。
3.抗疟药 氯喹或羟氯喹,治疗3~6个月。
4.其他 维A酸、米诺环素、多西环素、TNF抑制物、褪黑素、曲尼司特等治疗结节病也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