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白化病

十一、白化病

【概述】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其病因为酪氨酸生成不足、酪氨酸酶活性降低或者缺乏导致黑素细胞不能形成黑素,最终导致患者毛发、眼、皮肤缺乏色素。人群发病率为5/10万~10/10万。

【临床表现】

1.泛发性白化病 即眼皮肤白化病,全身皮肤、毛发、眼部组织色素先天性减少或者缺乏,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通常分为三型。

(1)眼皮肤白化病Ⅰ型(oculocutaneous albinism 1,OCA1):又称酪氨酸酶阴性型。患者致病基因为纯合子或者酪氨酸酶基因不同突变的杂合子。OCA1又可分为2个亚型:OCA1 A,酪氨酸活性完全缺失,皮肤和眼睛完全缺乏黑素;OCA1 B,酪氨酸酶活性明显下降,但没有缺失。青春期时温度较低的肢端可出现黑色毛发。

(2)眼皮肤白化病Ⅱ型(OCA2):又称酪氨酸酶阳性型,是编码黑素小体膜上的膜转转运蛋的P基因突变所致。色素可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又称不完全性白化病。全身皮肤呈乳白色,干燥,易晒伤,易产生日光性皮炎、皮角、唇炎、基底细胞瘤及鳞状上皮癌等。有时由于反复日光照射,可使角质肥厚及不同色素再生。患者毛发淡黄纤细。双侧瞳孔为红色,虹膜为淡灰色或者青灰色,眼底无色素,常畏光、流泪,有时伴眼球震颤。

(3)眼皮肤白化病Ⅲ型(OCA3):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酪氨酸相关蛋白1(TRP-1)突变所致。此型仅见于黑人,表现为浅褐色皮肤、头发、虹膜,眼球震颤和视力下降,患者形成的色素是褐色,而不是黑色。

2.部分白化病 眼白化病(ocular albinism,OA)是其中一型,女性较多,症状较轻,病变仅局限于眼部,而皮肤和毛发色素正常。眼部视网膜和虹膜色素完全或者部分缺失,故发生眼球震颤和显著近视等症状。本病为性联隐性遗传,女性携带者为“泥浆泼溅样”眼底表现。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遗传性皮肤疾病,多有家族史,表现为皮肤、头发和眼睛的部分或者完全的色素脱失,可伴眼球震颤。

2.辅助检查 基因诊断可明确眼皮肤白化病的临床分型。OCA1是由定位于11号染色体的酪氨酸酶基因突变引起,包括酶活性完全缺乏的OCA1 A和残存部分活性的OCA1 B。OCA2的致病基因定位于15q11.2~q12,编码P蛋白。OCA3的致病基因定位于9p23,编码酪氨酸相关蛋白1(TRP-1)。

3.皮肤病理 表皮基底层有透明细胞,银染色缺乏黑素,多巴染色可分两型:体外黑素细胞多巴染色阳性者为酪氨酸酶阳性型,该型患者体内有形成色素的能力;而多巴染色阴性者为酪氨酸酶阴性型,此型患者不能形成色素。

4.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白癜风、斑驳病、Chediak-Higashi综合征、无色素性色素失禁症鉴别。

(1)白癜风:后天发病,皮损呈斑片状,色素脱失斑周边色素加深,无其他全身表现。

(2)斑驳病:特征性额部中央三角形白斑白发,躯干中心可有类似白斑,皮损中可见岛屿状正常皮肤。

(3)Chediak-Higashi综合征:即白细胞异常白化综合征,该综合征除皮肤、眼损伤外,可伴肝脾大、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和溶血性贫血。

(4)无色素性色素失禁症:在躯干、四肢呈偏侧分布的泼水样色素减退斑,患者发汗功能减退以及毛细血管张力减退,往往继发水疱样损害。

【治疗原则】

本病尚无根治方法。尽量避免日光暴晒,可使用避光剂或者遮阳伞,防止皮肤过早老化或产生病变,发生如基底细胞癌等,并戴墨镜,减少畏光等不适。另外,鼓励优生优育,避免近亲婚配,对于高危家系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可降低白化病患儿的出生率和降低群体白化病的基因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