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猩红热

三、猩红热

【概述】

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此种细菌产生红疹毒素(erythrotoxin),引起红疹及中毒症状。猩红热的主要发病年龄在1~10岁,常见于较冷的天气如冬季和春季,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多经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食品、食具传染,偶尔由皮肤伤口或产道侵入,引起“外科猩红热”或“产科猩红热”。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2~5日,突然起病,前驱症状为寒战、高热、咽痛,婴儿可有惊厥。扁桃体红肿,有灰白色易于擦去的渗出性膜,上颚有点状瘀点。初期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中,称“白色杨梅舌”;之后白色舌苔脱落,舌呈鲜红色,称“红色杨梅舌”。颈部淋巴结肿大。若为外科型或产科型,无咽部症状,伤口处明显压痛及少量浆液性分泌物。

发病后12~48小时出疹,皮疹于颈、胸、腋下、四肢依次出现,1日遍布全身,在红斑的基础上发生密集细小丘疹,压之褪色,类似“鸡皮疙瘩样的日晒伤”,触之砂纸样感。肘窝、腋窝及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见深红色瘀点状线条(Pastia线)。两颊及前额部充血潮红,但无丘疹,口周呈特征性苍白区,称“环口苍白圈”。皮疹持续2~4日后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7~10日后开始出现持续2~6周的脱屑,呈糠皮样,手足类似手套、袜套样脱屑。

并发症包括:①化脓性并发症,如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等;②中毒性并发症,如心肌炎、心内膜炎等,多在疾病早期出现;③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多在病后2~3周出现。

【诊断要点】

1.临床要点 有接触史,急性发病,有发热、咽峡炎及全身弥漫性鲜红色斑丘疹。

2.辅助检查 白细胞计数增高及咽拭培养分离A组溶血性链球菌。

3.鉴别诊断

(1)麻疹:急性发病,发病前也有发热,多为高热,同时伴明显的咳嗽、鼻炎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和口腔Koplik斑,皮疹从头至脚蔓延,2~4日发完,之后按发疹顺序消退,皮疹为密集斑丘疹,可融合,但疹间有正常皮肤存在。

(2)药疹:猩红热样药疹的皮疹与该病类似,但发病前一般无咽峡炎表现,有明确的用药史,可有一定潜伏期,无杨梅舌等表现。

(3)风疹:潜伏期较长,16~18日,前驱症状1~5日,症状较轻,有发热、头痛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皮疹从头至脚蔓延,为玫瑰色的红斑、丘疹,通常伴枕后、耳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多休息,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连续3次出现阴性为止。

2.抗生素治疗 青霉素首选,疗程为10~14日。琥乙红霉素或四环素类药物可用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

3.局部治疗 注意口腔清洁护理,局部皮肤有大块脱屑时避免撕剥及预防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