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副银屑病
【概述】
副银屑病又称类银屑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红斑、丘疹、浸润、鳞屑性皮肤病。无明显自觉症状或轻度瘙痒,可能与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
【临床表现】
临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点滴型副银屑病又称慢性苔藓样糠疹,皮损为多数的淡红色或褐色分散的丘疹、斑丘疹或红斑,针头至米粒大小,浸润较显著,互不融合,上覆少量不易剥掉的细薄鳞屑,用力刮除后无点状出血。一般无自觉症状。病程缓慢,经数周或数月皮损可消退,留有暂时性色素消退斑。
2.斑块型副银屑病 好发于中年男性,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面部和掌跖不受累。皮损为境界清楚的肥厚性斑片或斑块,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有轻度浸润,淡红色、黄红色,有少许细薄鳞屑,无点状出血现象;分散存在,有时可互相融合呈大片,并可呈带状排列,大小不一,数目不定。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冬季加重,夏季好转,病程缓慢,可有皮肤异色症样外观。少数可演变为蕈样肉芽肿。
3.苔藓样型副银屑病 好发于颈部两侧、躯干、四肢及乳房处,有时可泛发全身。皮损主要为粟粒大小扁平丘疹,红色或红褐色,顶部覆有细薄鳞屑,呈带状或网状排列,可有点状皮肤萎缩或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症样改变。病程慢性,不易治愈,可能演变为蕈样肉芽肿。
【诊断要点】
1.组织病理 点滴型表现为局灶性角化不全,轻度棘层肥厚及灶状海绵形成,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苔藓样型为真皮上部偶见带状浸润,但有角化不全。斑块型为表皮下带状炎性细胞浸润,炎症细胞可进入表皮内,浸润中可出现异型细胞,表皮出现基底细胞液化变性或色素失禁。
2.鉴别诊断
(1)银屑病:鳞屑为银白色,较厚,刮除鳞屑可见点状出血,有甲病变及典型的组织学特征。
(2)二期梅毒疹:皮损广泛对称,常累积掌跖,有黏膜损害、全身淋巴结肿大;梅毒血清反应阳性。
(3)丘疹坏死性结核疹:好发于四肢伸侧,病理组织表现有干酪样坏死;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4)蕈 样肉芽肿浸润期,常有大斑块样损害,浸润明显,瘙痒剧烈,常伴有消瘦、乏力及内脏损害;组织病理有特异性改变。
【治疗原则】
1.外用治疗 可用糖皮质激素、焦油类、维A酸、10%尿素软膏、5%水杨酸软膏等。
2.系统治疗 总体疗效不佳,病程中应注意观察是否向蕈样肉芽肿转变,一旦发生转变,应改变治疗策略。
3.物理治疗 光化学疗法对点滴型、斑块型及苔藓样型有效,还可用药浴疗法,如矿泉浴、硫磺浴、米糠浴、淀粉浴等。